老新开,端的别,解道银碗里盛雪。
九十六个应自知,不知却问天边月。
提婆宗,提婆宗,赤幡之下起清风。
老新开,端的别,解道银碗里盛雪。
九十六个应自知,不知却问天边月。
提婆宗,提婆宗,赤幡之下起清风。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重显所作的《颂一百则》中的第十三首。诗中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奇特的画面:新开的老者似乎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能理解银碗中盛着的并非寻常之物,而是如同白雪般的纯净。"九十六个应自知"可能暗指某种智慧或秘密,而"不知却问天边月"则表达出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自然界的敬畏。
"提婆宗,提婆宗"可能是对某个宗派或人物的称呼,提婆在佛教中有智慧之神的意象,此处可能象征着智慧的传承。"赤幡之下起清风"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智慧带来的清新与宁静,仿佛在鲜艳的旗帜下,智慧如清风般轻轻吹拂。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较强,通过日常事物和自然景象,传达出对智慧的追求和对宇宙奥秘的思考,体现了禅宗诗的意境之美。
退之未四十,俄落六七齿。
作诗十八韵,付之不得已。
余生忝为士,隐独慎动止。
视父固不肖,行已颇有耻。
夙怀心腹疾,久待旦晚死。
临镜照面目,自疑不是已。
去年冬至夜,节气冷于水。
一齿忽焉落,易与拔毛比。
旁者皆动摇,参差不相似。
今年落渐多,牢者无几矣。
譬彼熟瓜蒂,谁能强经纪。
嚼物苦及龈,剔塞敢劳指。
糜粥与豆液,百物此可恃。
自念始半百,老态遽若尔。
亲宾爱莫助,候问空惊视。
情至亦可伤,理明聊复喜。
天地有时老,红颜岂常美。
何以慰我怀,愿有读书子。
我琴有弦,我弦孔朱,得之尚记结发时。
入指声琳琅,照眼光陆离。朝朝暮暮长相随。
房中奏之无不合,家人听之无不宜。
无何三十年,忽尔中绝东与西。
合欢曲,连理枝,一朝变作凄凉词。
鸾胶不可致,岁暮无还期。
朱弦朱弦兮系我思,安得新弦兮差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