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制虞脆,镕铜意取坚。
馨香升黍稷,内外别方圆。
义凛般康戒,名留□叔镌。
穆然见文武,安得与周旋。
从竹制虞脆,镕铜意取坚。
馨香升黍稷,内外别方圆。
义凛般康戒,名留□叔镌。
穆然见文武,安得与周旋。
此诗以周餗簠为鉴赏对象,通过对比竹与铜材质的特性,揭示了器具在使用中的意义与价值。首句“从竹制虞脆,镕铜意取坚”巧妙地将竹与铜两种材料的特性进行对比,竹虽轻盈却易损,而铜则坚实耐用。这一对比不仅展现了器具制作时对材质选择的深思熟虑,也隐喻了人在面对不同情境时应具备的坚韧品质。
接着,“馨香升黍稷,内外别方圆”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以黍稷之香和方圆之别象征着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以及事物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黍稷之香代表了内在的品质与香气,而方圆之别则体现了形式上的规整与差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器具的完整形象。
“义凛般康戒,名留□叔镌”两句,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与文化内涵。“般康戒”源自《尚书》,指的是周公旦对周成王的训诫,强调了道德与法度的重要性;“□叔镌”则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通过铭刻于器物之上,留下了不朽的名声。这两句不仅展示了器具作为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也暗示了其在社会伦理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角色。
最后,“穆然见文武,安得与周旋”表达了诗人对周餗簠所蕴含的文武之道的敬仰之情。这里的“穆然”形容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状态,与前文的“馨香”、“内外别方圆”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崇高的氛围。同时,“文武”二字既指周朝的治国理念,也暗含了对器具所体现的智慧与力量的赞美。诗人渴望能与这样充满智慧与力量的器具共处,表达了一种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周餗簠这一具体器物的描绘与赞美,不仅展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与材质选择的深意,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道德伦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