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撼鸡鸣万家起,月下纷纷白袍子。
提壶挈榼春游闹,擎箱擐箧谁家徙。
通衢隘塞行人绝,露坐欠伸奴跛倚。
远闻雷噪轰应答,近亦汹汹殊聒耳。
轧然棘户破晓色,阵脚忽移去如蚁。
壮夫先入护几案,儒雅雍容行且止。
垂髫趁鬨未知苦,戴白相持叹衰矣。
自从明诏到郡国,士出深山集城市。
但能操笔不曳白,秋榜人人都准拟。
分明结社战所兵,投合主司谁得髓。
昨科试人今或亡,三年场屋能消几。
功名信分置勿言,身健频来已堪喜。
槐黄早脱吾侥倖,因送儿曹得观视。
傍人休笑李秀才,三十年前亦如此。
钟撼鸡鸣万家起,月下纷纷白袍子。
提壶挈榼春游闹,擎箱擐箧谁家徙。
通衢隘塞行人绝,露坐欠伸奴跛倚。
远闻雷噪轰应答,近亦汹汹殊聒耳。
轧然棘户破晓色,阵脚忽移去如蚁。
壮夫先入护几案,儒雅雍容行且止。
垂髫趁鬨未知苦,戴白相持叹衰矣。
自从明诏到郡国,士出深山集城市。
但能操笔不曳白,秋榜人人都准拟。
分明结社战所兵,投合主司谁得髓。
昨科试人今或亡,三年场屋能消几。
功名信分置勿言,身健频来已堪喜。
槐黄早脱吾侥倖,因送儿曹得观视。
傍人休笑李秀才,三十年前亦如此。
这首诗描绘了考生进入考场的场景和氛围,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科举文化。开篇“钟撼鸡鸣万家起,月下纷纷白袍子”即设定了一个清晨考前的静谧与紧张交织的氛围,钟声和鸡鸣唤醒了一家家的准备考生,而月光下的白衣则映衬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纯净。接着,“提壶挈榼春游闹,擎箱擐箧谁家徙”描绘了考生携带着必需品进入考场的情景,同时也透露出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期待。
“通衢隘塞行人绝,露坐欠伸奴跛倚”则转向考场外的宁静与寂寞,人们都已进入考场,而路上只剩下少数行人。紧接着,“远闻雷噪轰应答,近亦汹汹殊聒耳”通过对比远处的雷声和近处的小声音,强调了内外世界的不同。
“轧然棘户破晓色,阵脚忽移去如蚁”描写了考生进入考场的队伍,以及他们排列整齐迅速移动的情景。随后,“壮夫先入护几案,儒雅雍容行且止”则聚焦于考生的仪态和行为,他们或是刚强有力,或是文雅自持。
“垂髫趁鬨未知苦,戴白相持叹衰矣”表达了对年轻一代不知世事艰难的同情,以及对老者相互扶持的赞美。紧接着,“自从明诏到郡国,士出深山集城市”则回溯至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学子们离开深山进入城市。
“但能操笔不曳白,秋榜人人都准拟”揭示了考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未来考试结果的普遍期待。随后,“分明结社战所兵,投合主司谁得髓”描绘了士子们结社准备考试的情形,以及他们对于能否被选拔的疑问。
“昨科试人今或亡,三年场屋能消几”则反映出对考生命运起伏的关注,他们可能在去年的考试中落选,如今又有机会。紧接着,“功名信分置勿言,身健频来已堪喜”表达了对考生的鼓励和祝福。
最后,“槐黄早脱吾侥倖,因送儿曹得观视”描写了李昴英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而“傍人休笑李秀才,三十年前亦如此”则以自嘲的口吻结束全诗,表达了对过去和现在的反思,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感慨。
此心自太古,何必生唐虞。
此道苟能明,何必多读书。
寂寂委山泽,于于来京都。
斯人各有分,彼此何能踰。
杪秋风日清,呼儿理肩舆。
聊为玉台游,言笑谁与俱。
屈指意中人,一坐一踟蹰。
归来看四壁,四壁光如如。
圣道日榛塞,谁哉剪其芜。
夫子久不见,吾生何以娱。
常恐岁月晚,况与音问疏。
申以伐木章,一日三卷舒。
晨兴坐扪虱,有客窥我床。
客来问何许,颜色惨不光。
去岁秋在季,文星坠西江。
而师罗一峰,幸视我弟兄。
相见不得语,失声泪滂滂。
子行诣湖西,问讯我有将。
夙昔梦见之,恍若芙蓉城。
觉来索苦句,句就涕未停。
何以告一峰,寄意于瓣香。
索火化奠文,一峰其洋洋。
我病久南海,欲往未得行。
送子出门去,目极秋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