蚋嘬何能致命戕,扑缘露处亦何妨。
讹传自是因彰善,实录芳踪惜失唐。
蚋嘬何能致命戕,扑缘露处亦何妨。
讹传自是因彰善,实录芳踪惜失唐。
这首诗名为《露筋祠》,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以露筋祠为背景,探讨了历史记载与传闻之间的关系。
首句“蚋嘬何能致命戕”,以蚋(一种小型昆虫)喻指小人或流言蜚语,指出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侵害,也可能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这里暗含了对当时社会上某些不实言论的批评。
次句“扑缘露处亦何妨”,转而描述了在露水沾湿的地方,飞虫依然会聚集,这象征着即便是在困难或不利的环境中,人们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逆境中坚韧不拔精神的赞许。
接下来,“讹传自是因彰善”,指出错误的传言往往源自于对善行的过分宣扬。这里强调了真实与夸张之间的界限,提醒人们在传播信息时应保持客观和公正。
最后一句“实录芳踪惜失唐”,表达了对真实历史被遗忘的惋惜。这里的“芳踪”指的是美好的事迹或人物,而“惜失唐”则暗示了唐朝时期真实历史记录的缺失或模糊。整句话意在呼吁后世应珍惜并传承历史的真实面貌,避免历史的真相被遗忘或扭曲。
综上所述,《露筋祠》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历史记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如何保持真实与公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