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皇暮年将易储,期期御史强沮之。
留侯从容肯直谏,公义定灭宫帏私。
斯人平生仗多智,预卜将来有人彘。
功成谨缩三寸舌,推祸与人图自避。
吁嗟四老真呆夫,等闲诱出如婴雏。
虽令太子生羽翼,亦使悍后为屠奴。
先王一姬并一子,一朝尽向砧刀死。
他年又召诸吕来,此祸皆从老人始。
高皇暮年将易储,期期御史强沮之。
留侯从容肯直谏,公义定灭宫帏私。
斯人平生仗多智,预卜将来有人彘。
功成谨缩三寸舌,推祸与人图自避。
吁嗟四老真呆夫,等闲诱出如婴雏。
虽令太子生羽翼,亦使悍后为屠奴。
先王一姬并一子,一朝尽向砧刀死。
他年又召诸吕来,此祸皆从老人始。
这首诗以明代郑文康的作品《与叶及庵论商山四皓》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历史典故,展现了对古代政治权谋的深刻洞察。诗中描绘了汉高祖晚年欲改立太子,遭御史极力反对的情景,以及留侯张良的明智谏言,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宫廷悲剧。诗中提到的“斯人”指的是留侯张良,他凭借智慧预知未来可能出现的祸端,并选择沉默以避祸。
诗中还提到了“四老”,即商山四皓,他们被引诱进入宫廷,看似保护了太子,实则埋下了祸根。诗中暗示,即使太子得以成长,也可能成为悍后的工具。最后,诗中通过描述先王的悲剧,以及后世诸吕的再次崛起,强调了这四位老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微妙作用和潜在危害。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其对权力斗争和人性复杂性的独到见解。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手法,诗人探讨了历史人物的决策如何影响国家命运,以及个人智慧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重要性。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