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心役形,方寸有所主。
陋巷足箪瓢,外物肯妄取。
心或为形役,饥肠内煎煮。
未必得鼎食,汤镬已烹汝。
渊明归去来,妙甚第三语。
自形役自心,何乃浪自苦。
此理一以悟,公相亦粪土。
而况折我腰,不过米斗五。
昨非谢督邮,今是睇衡宇。
易有不远复,艮曰止其所。
圣之清若和,高风夷惠伍。
懦立薄夫敦,仰止迈终古。
人以心役形,方寸有所主。
陋巷足箪瓢,外物肯妄取。
心或为形役,饥肠内煎煮。
未必得鼎食,汤镬已烹汝。
渊明归去来,妙甚第三语。
自形役自心,何乃浪自苦。
此理一以悟,公相亦粪土。
而况折我腰,不过米斗五。
昨非谢督邮,今是睇衡宇。
易有不远复,艮曰止其所。
圣之清若和,高风夷惠伍。
懦立薄夫敦,仰止迈终古。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题渊明归来图》。诗中通过对道德经“心以役形,形以役心”理念的阐释,表达了作者对于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首先,“人以心役形,方寸有所主。陋巷足箪瓢,外物肯妄取。”这两句强调了内心的自律与选择,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接着,“心或为形役,饥肠内煎煮。未必得鼎食,汤镬已烹汝。”则描绘了一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即便在饥饿交迫的情况下,也不愿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去追逐外物。
“渊明归去来,妙甚第三语。自形役自心,何乃浪自苦。”这两句中,“渊明”指的是东晋的高士嵇康(字渊明),他辞官归隐的故事在这里被引用,以表达一种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而“第三语”则可能是对《庄子》中“吾尝终日而不见,非天地也,而吾与之为一也”的思想的一种呼应,即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自苦。
最后,“此理一以悟,公相亦粪土。而况折我腰,不过米斗五。昨非谢督邮,今是睇衡宇。”这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脱态度,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接受与顺应。
整首诗通过对渊明归隐生活的描绘和赞美,传递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心灵自由和内在平静的哲学思想。
昔与君别离,杨柳绿依依。
今我来相思,雨雪已霏霏。
岁月易如驰,音书一何稀。
相隔万馀里,何从知音徽。
朝愁南浦云,暮惊孤雁飞。
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
中夜起踯躅,自屋霜四围。
芳年度华月,良人归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