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窗拾轻煤,佛帐扫馀馥。
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
痴人畏老死,腐朽同草木。
欲将东山松,涅尽南山竹。
墨坚人苦脆,未用叹不足。
且当注虫鱼,莫草三千牍。
书窗拾轻煤,佛帐扫馀馥。
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
痴人畏老死,腐朽同草木。
欲将东山松,涅尽南山竹。
墨坚人苦脆,未用叹不足。
且当注虫鱼,莫草三千牍。
这首小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作品,它反映了诗人对于笔墨的珍视以及对生命和艺术创造的态度。诗中“书窗拾轻煤,佛帐扫馀馥”两句描绘出诗人在书房内细心地收集烟煤、清理佛前的尘埃,这些都是制作精美笔墨所必需的材料,表现了诗人的勤勉与对艺术的执着。
“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表达了诗人付出极大努力去寻求和创造完美艺术品的决心。这里的“一寸玉”可能是指用这些材料精制而成的笔墨,它如同珍贵的一寸玉石。
“痴人畏老死,腐朽同草木”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生命易逝、物质毁坏的忧虑和对抗,这也是古代文人常有的主题。
“欲将东山松,涅尽南山竹”两句中,通过东山松与南山竹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希望用坚韧不拔的笔墨去描绘出如松竹般坚强和永恒的事物,这也映射出诗人对艺术作品长存的愿望。
“墨坚人苦脆,未用叹不足”一句则是说尽管目前手中的墨质地好,但对于追求完美的苏轼来说,还觉得不够理想,因为他知道人的生命脆弱,不足以完成所有的艺术追求。
最后两句“且当注虫鱼,莫草三千牍”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应当关注身边的小事(如养殖虫鱼),不要过于追求那些高远而遥不可及的目标(即那三千卷书)。
这首小诗通过对笔墨材料的珍视和艺术创作过程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苏轼对于生命、艺术与时间的深刻思考。
事往人离,还似暮峡归云,陇上流泉。
奈强分圆镜,枉断哀弦。
常记酒阑歌畔,难忘月底花前。
旧携手处,层楼朱户,触目依然。
从来惯向,绣帏罗帐,镇效比翼纹鸳。
谁念我、而今清夜,常是孤眠。
入户不如飞絮,傍怀争及炉烟。
这回休也,一生心事,为尔萦牵。
细风轻雾,锁山城清晓。
冷蕊疏枝为谁好。
对斜桥孤驿,流水溅溅,无限意,清影徘徊自照。
何郎空立马,恼乱馀香,绮思凭花更娟妙。
肠断处,天涯路远音稀,行人怨、角声吹老。
叹客里经春又三年,向月地云阶,负伊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