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昨夜听琵琶,推手却手怨王家。
不辞远嫁卢龙道,可怜长城骨如沙。
小楼昨夜听琵琶,推手却手怨王家。
不辞远嫁卢龙道,可怜长城骨如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美而又深沉的画面,通过“小楼”、“琵琶”、“长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历史与情感交织的氛围。
首句“小楼昨夜听琵琶”,以“小楼”为背景,点明了地点,而“昨夜听琵琶”则暗示了时间与事件,琵琶声在夜晚回荡于小楼之中,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这里的“琵琶”不仅是乐器,更象征着离愁别绪和遥远的情感。
接着,“推手却手怨王家”,这一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推手与却手的动作对比,反映了人物在面对某种抉择时的犹豫与痛苦,而“怨王家”则可能暗指对某种权威或制度的不满与反抗,或是对家族命运的无奈与哀叹。
“不辞远嫁卢龙道”,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决绝与牺牲精神。卢龙道,古代地名,此处可能象征着远离家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为了某种信念或责任,不惜远赴他乡,甚至愿意承受孤独与艰辛的决心。
最后一句“可怜长城骨如沙”,以长城为喻,将人物的命运与历史的沧桑联系起来。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象征着坚韧与永恒,而“骨如沙”则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生命的脆弱与易逝。这句话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历史长河中无数个体故事的共鸣,表达了对生命价值与历史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展现了复杂的人性与深远的历史感,引人深思。
缃英展冻靥,二月春风初著力。江上蘼芜弄色。
好荡个吴舲,试迎桃叶。丝丝雨湿。
傍小池、笼影清彻。人清瘦、乍调莺语,几点上妆额。
清绝。旧游曾识。看参横、玉梅如雪。
移根孤屿拂拭,倚竹生寒,罗袖岑寂。一枝亲许折。
问三店、双桥信息。归来早、商量眉黛,留取夜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