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夏非卜子夏,汉秋胡异鲁秋胡。
君看世厌刘渊也,岂有人祠石勒乎。
水色山光元自好,古名今姓偶相符。
我逢胜境须题咏,不管神灵有与无。
杜子夏非卜子夏,汉秋胡异鲁秋胡。
君看世厌刘渊也,岂有人祠石勒乎。
水色山光元自好,古名今姓偶相符。
我逢胜境须题咏,不管神灵有与无。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佐(汝学)所作的《西林三景(其三)鸣山古祠》。诗中以对比的手法,探讨了历史人物与后人纪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景观与人文印记的和谐共存。
首联“杜子夏非卜子夏,汉秋胡异鲁秋胡”,通过引用典故,指出历史上的杜预并非卜商,汉代的秋胡与鲁国的秋胡虽同名而实不同,暗含对后人纪念与历史真实之间差异的思考。
颔联“君看世厌刘渊也,岂有人祠石勒乎”,进一步深化主题,以刘渊和石勒为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英雄与暴君的不同态度。这里“世厌”与“人祠”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舆论与个人崇拜之间的矛盾。
颈联“水色山光元自好,古名今姓偶相符”,转而赞美自然风光的美丽与永恒,同时指出古代的地名或庙宇名称与现代相符的现象,强调了自然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尾联“我逢胜境须题咏,不管神灵有与无”,诗人直抒胸臆,表示自己在遇到美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时,会留下自己的诗篇,无论这些地方是否真的存在神灵,表达了对自然与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思考,还体现了其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美之情。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