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龙一何愚,筑城防胡虏。
骊山十万徒,白骨没黄土。
宁知逐秦鹿,乃在汉与楚。
寄语后世人,君国念头苦。
祖龙一何愚,筑城防胡虏。
骊山十万徒,白骨没黄土。
宁知逐秦鹿,乃在汉与楚。
寄语后世人,君国念头苦。
这首《筑城词》是明代诗人江源所作,通过对秦始皇筑长城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表达了对君主治国理念的深刻批判。
“祖龙一何愚”,开篇即以强烈的语气质疑秦始皇的决策,认为他修建长城的行为愚蠢。这里的“祖龙”是对秦始皇的尊称,“何愚”则直接表达了对这一行为的否定态度。
“筑城防胡虏”,进一步解释了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然而,这种防御措施最终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骊山十万徒,白骨没黄土”,描述了修建长城时的惨状,数以万计的劳工在艰苦的条件下劳作,最终葬身黄土之下,成为历史的牺牲品。这里通过对比骊山的壮丽和劳工的悲惨命运,展现了人类劳动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强烈反差。
“宁知逐秦鹿,乃在汉与楚”,这句话意在指出,秦始皇为了追逐权力(“逐秦鹿”),导致国家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楚汉之争。这不仅是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反思,也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提醒他们不应过于追求个人权力,而应关注国家的长远稳定。
“寄语后世人,君国念头苦”,最后,诗人以一种深沉的口吻,向后世之人发出呼吁,希望君主们在治理国家时能更加谨慎,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避免重蹈覆辙。
整首诗通过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君主权力观的批判,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正义和人性关怀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