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山尽头,气状颇英淑。
禾山倚天开,苍翠满林麓。
扶舆磅礴起,横断湘江曲。
中有隐君子,结屋在深谷。
未放云出山,蟠云卧幽独。
暮檐青泼眼,远霭寒山竹。
景色嘉有馀,幽人梦初熟。
起看柱础润,山前雨应足。
江南山尽头,气状颇英淑。
禾山倚天开,苍翠满林麓。
扶舆磅礴起,横断湘江曲。
中有隐君子,结屋在深谷。
未放云出山,蟠云卧幽独。
暮檐青泼眼,远霭寒山竹。
景色嘉有馀,幽人梦初熟。
起看柱础润,山前雨应足。
此诗描绘了江南禾山的壮丽景色与隐士的生活状态。首句“江南山尽头,气状颇英淑”以豪迈之笔勾勒出江南山脉的雄伟与秀美。接着“禾山倚天开,苍翠满林麓”进一步渲染了山色的浓重与生机勃勃。
“扶舆磅礴起,横断湘江曲”两句,通过“扶舆”这一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山势的雄伟和对湘江的横截,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接下来,“中有隐君子,结屋在深谷”点明了山中有一隐士,居住在幽深的山谷之中,营造了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氛围。
“未放云出山,蟠云卧幽独”描绘了隐士与云相伴,静卧于山谷中的宁静生活,体现了其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暮檐青泼眼,远霭寒山竹”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傍晚时分,山色与竹影交织的美丽景象,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
最后,“景色嘉有馀,幽人梦初熟”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隐士的梦境与现实生活的和谐统一。“起看柱础润,山前雨应足”则以细微之处见精神,通过观察柱础的湿润,预示着山前即将迎来雨水,既体现了对自然现象的敏感,也寓意着生活的丰盈与滋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江南山景的细腻描绘和对隐士生活的生动刻画,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统一,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我生行年四十五,去年失恃今何怙。
四人兄弟一人在,敢叹零丁与孤苦。
家贫无田惟有书,读书未遇将何如。
不农不商又不禄,百事无成生计疏。
大儿痴顽无好习,见人懒作低头揖。
小儿学语未分明,近始扶床能独立。
山妻抱儿认父面,愿汝父子长相见。
但令骨肉在眼前,到老不嫌贫与贱。
纫穿补绽无时息,昼纺绵花连夜绩。
食指衣身累转多,头焦鬓秃空啾唧。
婢较初来过半长,手拙未解调羹汤。
学攻针线更迟钝,两日一裤缝三行。
苍头入门懒无匹,面垢脚朘常菜色。
使令内外岂云无,自然不得分毫力。
破屋数间如玉川,床头旧物馀青毡。
愁来就枕且醉眠,万事得失皆由天。
《立春日偶书》【明·董纪】我生行年四十五,去年失恃今何怙。四人兄弟一人在,敢叹零丁与孤苦。家贫无田惟有书,读书未遇将何如。不农不商又不禄,百事无成生计疏。大儿痴顽无好习,见人懒作低头揖。小儿学语未分明,近始扶床能独立。山妻抱儿认父面,愿汝父子长相见。但令骨肉在眼前,到老不嫌贫与贱。纫穿补绽无时息,昼纺绵花连夜绩。食指衣身累转多,头焦鬓秃空啾唧。婢较初来过半长,手拙未解调羹汤。学攻针线更迟钝,两日一裤缝三行。苍头入门懒无匹,面垢脚朘常菜色。使令内外岂云无,自然不得分毫力。破屋数间如玉川,床头旧物馀青毡。愁来就枕且醉眠,万事得失皆由天。
https://shici.929r.com/shici/7hJ4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