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山何崔嵬,奠此东南区。
群山状趋附,万壑流萦纡。
畴昔大禹来,简计天下书。
诸侯率麇至,万玉争凫趋。
防风独强梁,后至行趑趄。
天威不可舍,败骨盈高车。
至今憔悴烟,惨澹藏封隅。
遂令百世后,尊王无异图。
乃知圣人心,赏罚尽贻谟。
稽山何崔嵬,奠此东南区。
群山状趋附,万壑流萦纡。
畴昔大禹来,简计天下书。
诸侯率麇至,万玉争凫趋。
防风独强梁,后至行趑趄。
天威不可舍,败骨盈高车。
至今憔悴烟,惨澹藏封隅。
遂令百世后,尊王无异图。
乃知圣人心,赏罚尽贻谟。
这首诗描绘了稽山的雄伟壮观,以及它在东南地区的地位。群山仿佛在追随附和,万壑之水流淌不息。诗中提到大禹(即大禹治水的故事),表明这座山与古代圣王的功绩有关,诸侯们也纷纷来此朝拜,带着珍宝争相献礼。防风独自强劲地立于梁上,而后来的行者则步履蹒跚。天威不可违抗,甚至连骨头都堆积如高车一般。
诗的后半部分讲述了至今依旧弥漫着憔悴之烟,悲凉的情绪隐藏在封疆之隅。这一切都让百世之后的人们尊崇圣王,认为没有异议的图谋。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圣人心怀赏罚、教诲深远的赞美。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张伯玉对自然山川的描写,还揭示了他对于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