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似僧居,朝朝赋遂初。
贫因思辟谷,病或至捐书。
曲糵非吾事,蒲团定不虚。
以兹甘削迹,终日任颓如。
寂寂似僧居,朝朝赋遂初。
贫因思辟谷,病或至捐书。
曲糵非吾事,蒲团定不虚。
以兹甘削迹,终日任颓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寂寂似僧居”,点出诗人生活的环境如同僧侣一般清静孤寂,暗示了他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接着“朝朝赋遂初”则表明诗人每日都在进行创作,仿佛在追寻最初的心灵触动,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执着与热爱。
“贫因思辟谷”一句,透露出诗人可能过着简朴的生活,甚至到了需要通过辟谷(即断食)来维持生计的地步,这不仅反映了物质条件的匮乏,也可能是诗人对清心寡欲生活方式的追求。而“病或至捐书”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面对身体不适时的态度,他选择放弃阅读,或许是为了集中精力于其他事物,或是为了保持内心的宁静。
“曲糵非吾事,蒲团定不虚”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酒色等世俗享乐的淡然态度,以及对禅修的坚定信仰。他认为这些并非自己所追求的事物,蒲团(禅坐的垫子)的存在是为了修行而非虚度光阴。最后,“以兹甘削迹,终日任颓如”则总结了诗人的生活哲学,他愿意放弃尘世的痕迹,随性而为,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和生活理念,从物质的贫困到精神的富足,从日常的创作到内心的修行,都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深刻探索和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朝借一经覆以簦,暮还一经龛已灯。
龙华相见再相谢,借经功德龙泉僧。
科名掌故百年知,海岛畴人奉大师。
如此奇才终一令,蠹鱼零落我归时。
眼前石屋著书象,三世十方齐现身。
各搦著书一枝笔,各有洞天石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