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松树颠,人行松树下。
人禽两无属,往往俱物化。
明日还独来,寂寞青松夜。
扰扰征途间,谁是知音者。
鹤鸣松树颠,人行松树下。
人禽两无属,往往俱物化。
明日还独来,寂寞青松夜。
扰扰征途间,谁是知音者。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一人来到松树下,那里的鹤鸣声此起彼伏,似乎也只有这些鸟儿是他的知音。"人行松树下"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超然。
"人禽两无属"表明了诗人与世间的隔绝和与自然界的亲近,而"往往俱物化"则更深一步地表达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仿佛连自己也忘记了是人,是一部分自然之物。
"明日还独来"显示出诗人对这种超然状态的享受和向往,而"寂寞青松夜"则进一步描绘了这宁静中的孤寂感,似乎只有在这样的夜晚,诗人才能够真正地与自己对话,与自然交融。
最后两句"扰扰征途间,谁是知音者"则带有一种寻找知音的孤独感。在喧嚣的人世间,诗人更加珍视那份在松树下所获得的宁静和与鹤鸣之间的默契。通过这些自然元素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的渴望。
驱驰半世谁能晓,一点丹衷天可表。
中原不忍万民疾,肯羡蜗蝇利名好。
桑田晚见白蘋洲,天上人閒无限秋。
笔头横埽千人军,词源倒捲银河流。
閒来高卧烟霞里,笑看浮生等白蚁。
高歌一笑回东风,春满漫山桃与李。
华堂寿筵张,再拜献寿觞。
试看南山松柏姿,岁寒依旧色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