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横山即翠微,更闻茅屋制荷衣。
林园日晚无人到,阿对寻源不记归。
见说横山即翠微,更闻茅屋制荷衣。
林园日晚无人到,阿对寻源不记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山居图景。诗人通过“见说横山即翠微,更闻茅屋制荷衣”两句,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横山翠微,不仅展现了山色的青葱与秀美,也暗示了山中环境的清幽与静谧;而“茅屋制荷衣”,则以简朴的生活场景,勾勒出隐士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林园日晚无人到”一句,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的孤独与宁静。日暮时分,林园中已少有人迹,这份孤寂与静谧,仿佛能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阿对寻源不记归”以阿对(可能指山中之人或诗人自己)为例,形象地表达了在如此美妙的自然环境中流连忘返的情境,同时也暗含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美好意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君不见,澄清丽水出黄金,逐浪随波永被沈。
有幸得逢良鉴者,披砂细拣暂知音。
因此遂蒙皇上宠,直入琼楼宝箧中。
一练一明光照耀,一回掌上一回钦。
以此尘沙含妙宝,故喻众生觉照心。
众生无此沈三有,元来流浪被境侵。
对尘恰似真如慧,离境元无照体心。
迷即一真名二体,只为群生不照心。
若能对境常真照,随尘离境一般心。
如来今日除分别,意遣众生妄习心。
但除妄习存终始,真照何妄不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