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轻白云白,不与风雨会。
莫见守羊儿,或是初平辈。
人生非日月,光辉岂常在。
一荣与一辱,古今常相对。
君不见于公门,子孙好冠盖。
莫轻白云白,不与风雨会。
莫见守羊儿,或是初平辈。
人生非日月,光辉岂常在。
一荣与一辱,古今常相对。
君不见于公门,子孙好冠盖。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名为《古意九首(其五)》。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诗人通过对古代美好事物的回忆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和忧虑。
“莫轻白云白,不与风雨会。”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纯洁无暇的事物不能随意接近或玷污它,可能是对当时社会中某些清高之士的赞美,也可能是在表达保持个人操守的重要性。
“莫见守羊儿,或是初平辈。” 这里诗人提到“守羊儿”,通常指的是古代的隐逸之士,他们选择远离尘世,过简单的生活。诗人的这一提法,可能是在暗示现实中的某些人虽然看似平凡,但实际上或许是有着更高的追求和境界。
“人生非日月,光辉岂常在。” 这两句则是对人生无常的一个感慨。诗人通过自然界中日月不常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短暂、荣耀难以长久的哲理。
“一荣与一辱,古今常相对。” 这里强调的是荣誉和耻辱总是并存的,从古至今如此。这两句诗可能是在反思社会上的名誉与羞辱,并提醒人们对于这些外在评价保持清醒的头脑。
最后,“君不见于公门,子孙好冠盖。” 这里的“于公”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而“子孙好冠盖”则是在描述他们的后代以祖上的荣耀为傲。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可能是在批评那些仅凭祖宗之荫而自豪的后世之人。
总体来看,这首诗深含哲理,不仅是对个人的生活态度进行反思,也是在评论当时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
翠盖摇烟,红衣坠露,水天如镜。
小院生凉,亭亭弄秋影。
雕栏十二,帘卷处、风来都净。闲省。
少个画船,泛西湖佳景。无言独凭。
心事谁盟,眠鸥梦初静。吟情几许,不奈扇纨冷。
好是碧筒微醉,一缕暗香吹醒。
倩卯君词管,写出这回清兴。
搓酥滴粉寻幽韵。正移窗、月落曙光近。
客馆今宵,梦魂儿、可曾安稳。
相思意、写到如何便准。蛮笺泪点模糊认。
有鸳鸯、小字双红印。临发开封,再拈毫、笔端都窘。
催书去、怪它青禽忒忍。
读书贵大义,母教养以蒙。
先入圣贤言,终身得所宗。
赵子早掌制,望实曹司隆。
不远元规尘,归卧北窗风。
未忘儿时味,为图拟钱洪。
两贤生全盛,扬显随遭逢。
而子际桑海,偕隐黄李同。
拳拳教忠训,养志亦已丰。
图成阅五稘,徵题及衰翁。
因思试院夜,官烛同摇红。
遗羹我不逮,戏綵君犹童。
永言树背萱,视此岁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