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苏烈女二首·其二》
《挽苏烈女二首·其二》全文
明 / 董其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国恤传江汜,王风续汝坟。

问名曾未字,殉节岂恒闻。

马革嗟何及,鸿毛死更芬。

史书苏媛事,宁数锦回文。

(0)
鉴赏

此诗《挽苏烈女二首(其二)》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通过对苏烈女的追悼,展现了对忠贞不渝精神的赞美与敬仰。

首句“国恤传江汜,王风续汝坟”,以“国恤”和“王风”为引子,描绘了苏烈女的事迹在国家和民间流传的情景,如同江汜之水,王风之歌,深入人心。这里运用了典故,“江汜”指江边之地,常用来比喻远离朝廷或政治中心的地方;“汝坟”则出自《诗经》,象征着古代贤妻良母的形象。通过这两个典故,诗人巧妙地将苏烈女的事迹与传统美德相联系,强调了她的事迹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接着,“问名曾未字,殉节岂恒闻”,这两句是对苏烈女生前行为的描述。在古代,婚姻往往需要经过“问名”、“纳采”等一系列仪式,而“字”则是女子出嫁时的礼节之一。此处“曾未字”暗示了苏烈女可能并未完成婚嫁的正式程序,但她却为了坚守节操而献出了生命,这种行为在当时并不常见,因此显得尤为英勇和值得赞扬。

“马革嗟何及,鸿毛死更芬”,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对苏烈女牺牲的惋惜之情。马革裹尸是古代将士战死后,尸体被包裹在马革中运回家乡的习俗,意味着英勇就义。而“鸿毛”在这里则象征轻盈、短暂的生命。诗人感叹,苏烈女的牺牲虽未能避免,但她的死却因忠诚和勇敢而更加光彩照人,如同鸿毛虽轻,却在空中留下了一道美丽的轨迹。

最后,“史书苏媛事,宁数锦回文”,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希望苏烈女的事迹能被历史记载,并且认为她的故事比那些华丽的织锦回文更为珍贵和值得铭记。织锦回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通常用于装饰,而在这里,诗人将苏烈女的事迹与之相比,突出了她高尚品德和英勇行为的价值,强调了历史记录中真实人物故事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挽苏烈女二首(其二)》通过深情的笔触,不仅赞颂了苏烈女的忠诚与勇敢,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传统美德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对历史记录中真实人物故事价值的肯定。

作者介绍
董其昌

董其昌
朝代:明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猜你喜欢

题苏公济所居

山绕孤村水绕家,传经载酒有侯芭。

眼前十亩无多地,只种桑榆不种花。

(0)

南歌子·其二呈叶宪

多病都缘老,寒阴可惜春。栽桃种竹怕因循。

移转篮舆藤杖、未开门。真率须如约,安排欲效颦。

莫将筝笛损精神。自有啼莺舞鹤、解随人。

(0)

范待制挽诗·其一

太白晓燄燄,飞鸿秋冥冥。

气节蚤已劲,勋名晚逾馨。

冰霜蜀栈蹇,风雨秦关腥。

一范不可作,岷峨千古青。

(0)

次韵何伯温·其三

铜瓶一穟蕙,芳洁以自旌。

相看色转睟,未言意先倾。

翛如郑子真,声名岂其卿。

明窗细披挹,心空气和平。

(0)

正月十九日孟享从驾·其二

新将给事换前衔,班被真除法从搀。

道是紧头人不信,回看压得两绯衫。

(0)

山中吟

蕊珠闲居兮作七言,琴心三叠兮舞胎仙。

呼吸日月下上云烟兮,回紫抱黄入丹田。

一面宗泥丸,六府主丹元。

七蕤应两扉,九微彻三关。

明堂閟虎章,玄阙森龙幡。

素衣翠重里朱带,绿华裙上有黄裳。

子丹兮常在两眉端。欲求泥丸满,直须丹元存。

灵台贮清明,太极涵胚腪。

升坎降离凝正一而融三五兮,付之灵坚童子玉池太和官。

重楼十二环兮兰玕,朱鸟白石源兮潺湲。

专闭御景而握固兮,嗽咽金液溉灵根。

胎津溢而琅英饱兮,积精累气而成真。

高研恬淡兮道之园,物物不干兮泰而平。

身披凤衣衔虎符兮,控驾三素蹑飞霞而升广寒。

东西两目兮倚天,木阴阴兮泉涓涓。

一唱三叹兮玄鹤下其蹁跹,八景二十四真兮吾亦不知其然而然。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何乔新 何中 龚敩 冯时行 谢与思 敦敏 郑岳 李正民 李中 徐照 乃贤 管讷 张仲深 沈明臣 卢琦 廖行之 方仁渊 陈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