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猿声本哀,况复在雪崦。
层峰锁寒色,听者惨不忺。
余亦落漠人,泪下襟袖沾。
山寺有老衲,趺坐意自恬。
啼猿声本哀,况复在雪崦。
层峰锁寒色,听者惨不忺。
余亦落漠人,泪下襟袖沾。
山寺有老衲,趺坐意自恬。
这首诗描绘了在雪中听到猿猴哀鸣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通过“啼猿声本哀”表达了自然界的哀愁,而“况复在雪崦”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严酷与情感的共鸣。接着,“层峰锁寒色,听者惨不忺”两句,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不仅展现了雪中山峦的寒冷景象,也暗示了听者内心的悲凉与沉重。
诗人自比为“落漠人”,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与啼猿的哀鸣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心灵上的共鸣。泪水“下襟袖沾”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情感触动而产生的强烈反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最后,“山寺有老衲,趺坐意自恬”一句,似乎在诗人的内心世界中引入了一丝宁静与超脱。这不仅是对寺庙僧侣生活的描绘,也是诗人寻求心灵慰藉的一种象征,暗示着在面对自然与人生的哀愁时,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的可能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深度挖掘,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在困境中寻找精神寄托的主题。
天启重光,地钟上瑞,有人起自东山。
当年谢傅,几曾鹤发貂冠。
不似文章隽老,重来鸣步斗枢间。
洪钧转,五原草绿,太白兵闲。
运庆今朝初度,正日添纹线,月挂冰盘。
恩重御壶宣劝,喜溢天颜。
听取沙堤好语,金科红篆押千官。
春长在,调元鼎里,不假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