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东风、吹绿遍瀛洲,天涯又春深。
怅雨损芳枝,烟寒静院,云散朋簪。
并入紫霞凄调,午夜付微吟。
十载东华路,门掩花阴。
况复河桥梦断,尽伤离悼逝,白发愁侵。
纵兴亡饱阅,衰泪尚沾巾。
想环佩、重归月下,话沧桑、辽鹤也惊心。知音。
感信沈天远,何处牙琴。
看东风、吹绿遍瀛洲,天涯又春深。
怅雨损芳枝,烟寒静院,云散朋簪。
并入紫霞凄调,午夜付微吟。
十载东华路,门掩花阴。
况复河桥梦断,尽伤离悼逝,白发愁侵。
纵兴亡饱阅,衰泪尚沾巾。
想环佩、重归月下,话沧桑、辽鹤也惊心。知音。
感信沈天远,何处牙琴。
这首词由俞陛云在清末近现代初所作,题为《甘州》,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词中以“东风”开篇,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但紧接着的“吹绿遍瀛洲,天涯又春深”两句,却透露出一种时间流逝、万物更迭的无奈与哀愁。
“怅雨损芳枝,烟寒静院,云散朋簪”三句,进一步渲染了春日里的寂寥与落寞,雨打花落,烟雾笼罩下的庭院显得格外寂静,朋友间的聚会也已散去,留下的是孤独与回忆。午夜时分,词人独自低吟,将这份情感融入到诗句之中,十年的官场生涯,门扉紧闭,花影斑驳,似乎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与世事的变迁。
“河桥梦断,尽伤离悼逝,白发愁侵”四句,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沧桑相结合,河桥之梦,代表了往昔的美好与现实的失落,离别与逝去的人事让人心生哀伤,而白发的侵袭,则是岁月无情的见证。尽管经历了兴亡的洗礼,词人的眼泪依然湿润了眼眶,这不仅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最后,“想环佩、重归月下,话沧桑、辽鹤也惊心”两句,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想象着在月光下再次相聚,共同谈论着世事的变迁,连那传说中的辽鹤也为之动容。而“知音。感信沈天远,何处牙琴”则点明了词人对于真正理解自己情感的知音的渴望,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
整首词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四山飒沓江水流,两岸西风芦荻秋。
渔歌杳杳隔港浦,烟波冥冥来孤舟。
渔人举网得赤鲤,鱼尾筛筛相顾喜。
撑船就岸维树旁,夕阳篷底炊烟起。
白鹭洲边随意浴,孤云岩际无心逐。
月明烟岸撇波去,格磔一声山水绿。
著处山川秀可娱,何妨投隙数驱车。
韶华已过三分一,岁律才经半月馀。
北海樽罍虽自满,东阳篇咏不宜疏。
惟愁南国春多雨,谁把繁阴为扫除。
风雨夜寒新,空斋感慨频。
诗书穷不放,灯火静相亲。
眺听时怀土,低摧动畏人。
漫书成咄咄,远吠厌狺狺。
念昔罹忧患,唯君共苦辛。
漂流数千里,会合十馀旬。
各闵伤弓翼,聊同煦沫鳞。
谁知公冶罪,众笑伯龙贫。
隔绝今一水,暌离将再春。
喜篇数为贶,尺牍亦相珍。
倚伏时难定,屯亨理亦循。
剑埋犹有气,蠖屈尚能伸。
邦国方登俊,江湖且放神。
不忧知在命,任重莫如身。
白首襟期远,青云志业均。
陶然任元化,慎勿损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