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林间白,穷阴夕气昏。
馀寒生阁夜,霁色动颓垣。
扫竹初开径,低烟稍出村。
聚英归茗灶,饯暖上清樽。
渐觉丘陵复,微闻鸟雀喧。
晓楼融幕湿,积翠减裘温。
海蚌中宵朏,檐鸦古瓦翻。
远山黄返照,冻雨涨沙痕。
独有麻衣客,萧然半亩园。
知心素交尽,皓首北堂存。
身世同飘霰,风尘一闭门。
流澌将送臈,早晚发平原。
残雪林间白,穷阴夕气昏。
馀寒生阁夜,霁色动颓垣。
扫竹初开径,低烟稍出村。
聚英归茗灶,饯暖上清樽。
渐觉丘陵复,微闻鸟雀喧。
晓楼融幕湿,积翠减裘温。
海蚌中宵朏,檐鸦古瓦翻。
远山黄返照,冻雨涨沙痕。
独有麻衣客,萧然半亩园。
知心素交尽,皓首北堂存。
身世同飘霰,风尘一闭门。
流澌将送臈,早晚发平原。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残雪覆盖的林间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季节变换与自然界的微妙变化。诗人细腻地捕捉了冬日黄昏时分的氛围,通过“残雪”、“穷阴”、“阁夜”等词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意境。诗中提到的“聚英归茗灶,饯暖上清樽”,则暗示了人们在寒冷季节里围炉品茗、饮酒取暖的情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面。
进一步地,诗人通过“渐觉丘陵复,微闻鸟雀喧”描绘了冬去春来、生机复苏的迹象,展现了自然界循环往复的生命力。而“晓楼融幕湿,积翠减裘温”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晨露水湿润、山色逐渐褪去冬寒的景象,表现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
最后,“海蚌中宵朏,檐鸦古瓦翻”、“远山黄返照,冻雨涨沙痕”等句子,不仅描绘了夜晚与早晨的不同景象,还通过“海蚌”、“檐鸦”、“远山”等意象,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感慨,同时也蕴含了对时光流逝、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