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连侯第,清明及暮春。
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颁赐恩逾洽,承时庆自均。
翠烟和柳嫩,红焰出花新。
宠命尊三老,祥光烛万人。
太平当此日,空复荷陶甄。
上苑连侯第,清明及暮春。
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
颁赐恩逾洽,承时庆自均。
翠烟和柳嫩,红焰出花新。
宠命尊三老,祥光烛万人。
太平当此日,空复荷陶甄。
诗中的“上苑连侯第”表达了诗人游历到了一片高雅的园林,这里的“苑”指的是皇家或贵族的园囿,而“连侯第”则是指连续排列的豪门大宅,展现了一个宏伟壮丽的景象。接着“清明及暮春”,诗人捕捉到了清明时节日光的明媚与春天即将结束的柔和之美,这里的“清明”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5日左右,而“暮春”则意味着春季的尾声,万物虽未尽情,但也渐显萧索。
诗人通过“九天初改火,万井属良辰”描绘了时序更替与自然界的和谐共鸣。这里的“九天”象征着高远无垠,“初改火”则是指春季阳气的生发,而“万井属良辰”则表现了大地回春,万物更新,与良好的时节相适应。
“颁赐恩逾洽,承时庆自均”一句传达了君王或上位者对臣民的恩惠无边,以及人们在这种恩泽中共享天伦之乐。这里的“颁赐恩”强调了赏赐的宽广,“承时庆”则指人民因应时节而获得的快乐,而“自均”意味着这样的喜悦得以平均分配,人人有份。
在“翠烟和柳嫩,红焰出花新”中,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春日景色。这里的“翠烟”是指春天薄雾,“和柳嫩”则形容柳絮轻柔,而“红焰出花新”则展现了新生的花朵带来的鲜明与热烈。
“宠命尊三老,祥光烛万人”一句中,“宠命尊三老”指的是对长者、德高望重者的尊崇,体现了一种社会伦理秩序。而“祥光烛万人”则表现了吉庆之气普及众生。
最后,“太平当此日,空复荷陶甄”表达了诗人对于当前太平盛世的赞美,以及对古代圣贤(如陶渊明等)的怀念。这里的“太平当此日”是对现实社会安定繁荣的肯定,而“空复荷陶甎”则是在这种和谐环境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回味。
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时政、民生、自然之美的歌颂,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图景,反映出诗人对于和谐共生与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
吾闻小中可见大,莫看须弥芥子外。
小作盆池儿戏情,累石为峦青一带。
幽花细树缀其间,五岳三湘适意会。
群鱼吹波争出没,髣髴龙蛟云气霭。
水面落叶荡微风,如驶舟航飞急濑。
一卷一勺妙理存,黄筌知微不能绘。
予也蓄志名山川,几思遍历搜奇最。
自知有待而未能,于此神游入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