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鸟迟迟,林下萧条。日既久矣,宿于丛标。
载戢其羽,鸣声交交。亦既倦矣,云何能劳。
归鸟迟迟,林下萧条。日既久矣,宿于丛标。
载戢其羽,鸣声交交。亦既倦矣,云何能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画面。"归鸟迟迟",写出了归巢的鸟儿缓缓飞翔,似乎在享受着一天的结束,表现出悠闲自在的气氛。"林下萧条"则暗示了环境的寂静与落寞,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
"日既久矣,宿于丛标"进一步描述了时间的推移,太阳西沉,鸟儿选择在树丛中栖息。"载戢其羽,鸣声交交"描绘了鸟儿收起翅膀,相互间发出和谐的鸣叫声,这是它们在夜晚来临前的互动和交流。
最后两句"亦既倦矣,云何能劳"表达了鸟儿长途跋涉后的疲惫,它们已经疲倦不堪,无法再承受更多的劳累。这不仅是对鸟儿状态的描绘,也寓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或许是在感叹人生旅途中的艰辛与疲惫。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归鸟为载体,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况味,体现了诗人闲适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感。
㦄城周廓十二里,大明湖乃居其半。
平吞济泺众泉流,远带齐鲁诸郡县。
泛舟初入鹊华堤,烟水苍茫迷远岸。
鸢鱼上下各逍遥,花木周遭相明绚。
演漾绿蒲隐钓矶,缥缈白云临古观。
应接无暇有馀乐,水亭清雅陈笔砚。
便教乘兴一挥毫,苕华记予初所见。
三山楼阁隔烟海,清水黄尘渺何在。
瑶池几度宴蟠桃,金母苍然云鬓改。
蓬莱山人沧海客,绿发童颜布衣窄。
养成鸡犬服丹砂,曾向瑶池掌仙籍。
幻游或在长安市,咫尺毫端移万里。
有时举步青冥中,笑引吹笙两童子。
仙裳缥缈去复停,风中环佩秋泠泠。
人间望之如列星,扬言自说山人名。
翻身下视鳌头岛,一勺沧溟眼中小。
挥手尘寰不可招,风露无声洞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