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接长城东属海,柳条结边画内外。
不关阨塞守藩篱,更匪舂筑劳民惫。
取之不尽山本多,植援因以限人过。
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
譬之文囿七十里,围场岂止逾倍蓰。
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
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踰越疏可通。
麋鹿来往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
意存制具细何有,前人之法后人守。
金汤巩固万年清,讵系区区此树柳。
西接长城东属海,柳条结边画内外。
不关阨塞守藩篱,更匪舂筑劳民惫。
取之不尽山本多,植援因以限人过。
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
譬之文囿七十里,围场岂止逾倍蓰。
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
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踰越疏可通。
麋鹿来往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
意存制具细何有,前人之法后人守。
金汤巩固万年清,讵系区区此树柳。
这首诗描绘了清朝时期的柳条边,它是连接长城和东部海域的一道防线,不仅起到防御外敌的作用,也限制了人员的流动。诗人强调柳条边的自然屏障功能,山岭资源丰富,足以支撑其建设,而无需过度劳民。柳条边在盛京(沈阳)和吉林之间划分,对蒙古地区实行严格的管理。诗人将边防比作七十里的文囿,围场广阔,体现了古代周密的防御和节制传统,结绳为纪足以示警。骑马巡边时,诗人认为即使没有设置障碍,自然环境也能有效控制内外交流。最后,他指出边防设施的稳固并非仅依赖于这些柳条,而是象征着国家的长久安宁。整首诗以柳条边为载体,寓含了对边防策略和历史传统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