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翁见事常迟,八秩尚移荔枝。
何曾无戴白老,会须有擘红时。
此翁见事常迟,八秩尚移荔枝。
何曾无戴白老,会须有擘红时。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溪庵种蓼六言八首(其四)》。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命过程的深刻体会。
“此翁见事常迟”,这里的“此翁”指的是诗中的隐者,即诗人自己。“迟”字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不急于求成之态度,显示出诗人的超然物外之心境。诗人在山中修筑溪庵,以此自娱,这种生活状态让他对世事看得更为透彻。
“八秩尚移荔枝”,“八秩”指的是八十岁的高龄,“移荔枝”则是指将荔枝树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栽培。这两句表明诗人即使到了老年,也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里的“荔枝”也象征了生命力的顽强和延续。
接下来的“何曾无戴白老,会须有擘红时”,“戴白老”指的是头发变白的老人,而“擘红”则是指果实成熟后的红色。这两句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生命如同果实,需要时间去成长和成熟。即便是在老年,也有其美好之处。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写和对生命过程的深刻感悟,展现出诗人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被发骑龙事渺然,栾公立社自年年。
臂鹰老手还余我,伏腊鸡豚掠社钱。
三年蜀血肯销沉,我所思兮在桂林。
却望苍梧量泪雨,湘江何似五湖深。
日蚀麒麟格斗余,山河两戒眇愁予。
兰沧渡后无消息,且坐前潮伴子胥。
真王异姓指河山,箫鼓丛祠报赛间。
咫尺灵飞催后命,红云仍押祝融班。
君不见,清凉山前一灵石,一片方方大如席。
云是文殊说法座,千古流传夸胜迹。
我生闻说自孩提,将信还疑难考索。
寄慕兹山四十春,苦为浮名缚冠帻。
迩束嫡宦游汾阳,行旌北指台山冈。
跻攀万仞不惮险,清秋天爽披清凉。
石旁拭目辩真伪,恐感禅家虚诞累。
殷勤立石遍招呼,仆夫累为堪容萃。
始信空中色相真,石能幻化通灵神。
石灵愈信文殊道,道神常显空中身。
空中身,灵山塔,我问灵山山不答。
异石中藏玄妙机,识破玄机输老衲。
老衲前知石灵性,坐石谈经神鬼听;
经余晓月诸山静,神光绕石天花馨。
楼倚明河,山蟠乔木,故国秋光如水。
常记别时,月冷半山环佩。
到而今、桂影寻人,端好在、竹西歌吹。如醉。
望白蘋风里,关山无际。可惜琼瑶千里。
有少年玉人,吟啸天外。脂粉清辉,冷射藕花冰蕊。
念老去、镜里流年,空解道、人生适意。谁会。
更微云疏雨,空庭鹤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