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知妙高堂,何异妙峰境。
向来妙高人,宛在妙峰顶。
君知妙高堂,何异妙峰境。
向来妙高人,宛在妙峰顶。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程俱所作,题为《山居·妙高堂》,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居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君知妙高堂,何异妙峰境。” 开篇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妙高堂这一居所,暗示其与妙峰境(可能指山峰或仙境)的相似之处,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向来妙高人,宛在妙峰顶。”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主题,将“妙高人”与“妙峰顶”联系起来,仿佛那些追求精神高洁、心灵纯净的人,就如同站在了山巅之上,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不仅赞美了妙高堂的环境之美,更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颂扬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妙高堂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同时也流露出对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通过这种艺术化的表达,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审美空间,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具体的景致之美,又能引发对更高层次精神境界的思考。
一室退藏,隐几坐观,默会人间世。
惟集虚,抱一自斋心,黜聪明、形骸之外。
回益矣。
冥然如丧吾志。
乌知礼乐非仁义。
彼造物何如,息黥补劓,徒劳巧任私智。
但忘年、忘义乐天倪。
好恶情、都忘物皆齐。
*与鱼游,鹿与麋交,将无同异。
噫。
请试言之。
彼知忘此此忘而,海上多*缴,翁鸥乃、两忘机。
想蝶梦庄周,周迷蝶梦,蘧蘧自适无非己。
便是是非非,非非是是,由来非马非指。
我而今、鱼兔都忘已。
又岂知、筌蹄为得计。
问臧谷、亡羊何累。
塞翁得马奚喜。
得失成何济。
顿忘世味。
箪瓢陋巷,乐以忘其忧耳。
便教有酒也忘归。
在忘形、相汝相尔。
银海清泉一调,菩萨蛮乡关散尽一调,芙蓉红落一调,柳梢青、临江仙、蓦山溪、苏武慢各一调,并见宋朱希真樵歌。
章怡田以为此七调皆馆臣误
《哨遍 题坐忘齐 强村丛书本瓢泉词一卷,用传》【元·朱唏颜】一室退藏,隐几坐观,默会人间世。惟集虚,抱一自斋心,黜聪明、形骸之外。回益矣。冥然如丧吾志。乌知礼乐非仁义。彼造物何如,息黥补劓,徒劳巧任私智。但忘年、忘义乐天倪。好恶情、都忘物皆齐。*与鱼游,鹿与麋交,将无同异。噫。请试言之。彼知忘此此忘而,海上多*缴,翁鸥乃、两忘机。想蝶梦庄周,周迷蝶梦,蘧蘧自适无非己。便是是非非,非非是是,由来非马非指。我而今、鱼兔都忘已。又岂知、筌蹄为得计。问臧谷、亡羊何累。塞翁得马奚喜。得失成何济。顿忘世味。箪瓢陋巷,乐以忘其忧耳。便教有酒也忘归。在忘形、相汝相尔。银海清泉一调,菩萨蛮乡关散尽一调,芙蓉红落一调,柳梢青、临江仙、蓦山溪、苏武慢各一调,并见宋朱希真樵歌。章怡田以为此七调皆馆臣误
https://shici.929r.com/shici/9hwN1.html
悬古槐成幄。
燕泥香、繁红坠雨,半帘花落。
一夜江皋黄犊雨,万顷绿云喷薄。
听四野、田家欢乐。
堂上琴声堂下水,画庭空、自下风檐雀。
喧竞少,尽不恶。
竹窗暑净巾斜着。
傍筠轩、闲舒啸戏,舞翻霜鹤。
*几藤床挥玉尘,风骨棱棱如削。
炯一段、清水秋壑。
待得河阳桃李满,向雪堂、细订梅花约。
须唤我,共酬酢。
恃平生豪气,冲星斗,渺云烟。
记楚水湘山,吴云越月,频入诗篇。
皎洁剑光零乱,算几番、沉醉乐花前。
□种仙人瑶草,故家五色云边。
芙蓉金阙正需贤。
诏下九重天。
念满腹琅*,盈襟书传,人正韶年。
蟾宫近传芳信,□*娥、娇艳待诗仙。
领取天香第一,纵横礼乐三千。
对酒当歌,无愁可解,是个道人标格。
好风过耳,皓月盈怀,清净水声山色。
世上千年,山中七日,随处惯曾为客。
尽虚空、北斗南辰,此事有谁消得。
曾听得、碧眼胡僧,布袍沧海,直下钓丝千尺。
掣取鲸鱼,风雷变化,不是等闲奇特。
寒暑相催,乾坤不用,历劫不为陈迹。
可怜生、忘却高年,长伴小儿嬉剧。
山月来时,海风不动,平地玉楼琼宇。
桂子飘香,露华如水,自按洞箫如缕。
杳杳冥冥,泠泠历历,青鸟解传芳语。
太微中、鸾鹤相求,尽是旧时真侣。
君听取、列豹重关,鼓雷千吏,天界更多官府。
石女簪花,木人劝酒,为我此间聊住。
高唱微吟,挥毫万丈,尘世等闲今古。
看空山、一色青青,何意断云残雨。
六十归来,今过七十,感谢圣恩嘉惠。
早眠晏起,渴饮饥餐,自己了无心事。
数卷残书,半枚破砚,聊表秀才而已。
道先生、快写能吟,直是去之远矣。
没寻思、拄个青藜,*双芒屦,走去渡头观水。
逝者滔滔,来之衮衮,不觉日斜风细。
有一渔翁,蓦然相唤,你在看他甚底。
便扶杖、穿起鲜鱼,博得一尊同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