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林笋复生》
《林笋复生》全文
宋 / 苏辙   形式: 古风

春寒侵竹竹憔悴,父老皆云未尝记。

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

从地涌出长如人,一一便有凌云气。

吾家老圃倦栽接,但以岁寒相妩媚。

一朝纷纷看黄落,嵇阮相过无醉地。

阴阳往复知有数,已病还瘳非即死。

呼童径语邻舍翁,种竹未改当年意。

姚黄左紫终误人,千叶重台定何事。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línsǔnshēng
sòng / zhé

chūnhánqīnzhúzhúqiáocuìlǎojiēyúnwèicháng

ǒuránléichǐshēnzhīwèinányuánzhòngjūn

cóngyǒngchūchángrén便biànyǒulíngyún

jiālǎojuànzāijiēdànsuìhánxiāngmèi

cháofēnfēnkànhuángluòruǎnxiāngguòzuì

yīnyángwǎngzhīyǒushùbìngháichōufēi

tóngjìnglínshèwēngzhǒngzhúwèigǎidāngnián

yáohuángzuǒzhōngrénqiānzhòngtáidìngshì

注释
春寒:春季的寒冷。
憔悴:形容植物枯萎、衰弱的样子。
父老:年长的人。
雷雨:指大雨。
君子:这里指竹子,因其象征君子品格。
凌云气:形容竹子高耸入云的气势。
老圃:老园丁。
栽接:植物嫁接技术。
岁寒:寒冬时节。
嵇阮:嵇康和阮籍,古代名士。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代表对立统一。
千叶重台:形容花木繁茂或品种奇特。
翻译
春天的寒气侵袭着竹子,使它们显得憔悴,老人们都说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
偶尔一场大雨下得有一尺深,才知道这是南园里的君子们带来的变化。
竹子仿佛从地下涌出,长得像人一般高,每株都透露出直冲云霄的气息。
我家的老园丁虽然厌倦了繁复的嫁接,但竹子在寒冬中依然美丽动人。
一旦看到竹叶纷纷变黄凋落,想起嵇康和阮籍,我们都没有醉酒之地。
阴阳交替,万物都有定数,疾病痊愈并非立即死亡,这是自然规律。
我叫来童子直接对邻居老人说,种竹子的决心从未改变。
姚黄和左紫这样的名贵品种最终会让人失望,那些千叶重台又有什么意义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林笋复生》,诗人以春寒中竹笋生长的情景,寓言人生的起伏和世事的变迁。首句描绘了春寒时节竹子的憔悴,暗示了环境的艰难。接着,竹笋在雷雨后破土而出,象征生机勃发,有君子之志。诗人自家的老园虽不再频繁嫁接,但竹子仍以其坚韧的姿态给主人带来安慰。

随着季节更迭,竹叶转黄凋零,诗人借嵇康、阮籍的典故,表达对时光流逝、人事代谢的感慨,认为事物有其自然规律,即使病痛也能恢复。最后,诗人呼唤童子告诉邻居老人,种竹的初衷未曾改变,暗含对坚持理想和初心的坚守。

诗中提到姚黄、左紫,是古代名贵的牡丹品种,诗人借此批评过分追求名利,而忽略了竹子那种质朴无华的美德,以及千叶重台(一种繁复的花形)的寓意,表达了对简单生活和本真之美的向往。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苏辙诗歌的清新脱俗和深沉的人生思考。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朝代:宋   字:子由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生辰:1039—1112年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
猜你喜欢

除夕前一日绝

雪留远岭半尖白,云漏斜阳一线黄。
天肯放晴差昜耳,殷懃剩觅几朝霜。

(0)

春草二首

年年春色属垂杨,金捻千丝翠万行。
今岁草芽先得计,搀它浓翠夺它黄。

(0)

春尽舍舟,余杭雨後山行二首

树树低桑不要梯,溪溪新涨总平堤。
杜鹃知我归心急,林外飞来头上啼。

(0)

春尽夜坐三首

春光草草病中休,病眼逢春道是秋。
秪有青灯怜此老,伴人无睡照人愁。

(0)

春望二首

春光放尽百花房,开到林擒与海棠。
青却子城千树柳,高枝犹有一梢黄。

(0)

次昌英主簿叔晴鹿望韵

秋水冬全落,寒梅暖向荣。
烟林朋又灭,风鴈仄还平。
老岂愁能避,贫非嬾不营。
犹须铲千嶂,剩与放双朋。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李吕 杨起元 毕仲游 张嗣纲 释元肇 孙绪 洪刍 陈霆 郑文康 郭翼 郭奎 卫宗武 夏良胜 俞士彪 廖大圭 吴景奎 周行己 周伯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