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元耕崧岳田,得游衡岳亦前缘。
避兵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
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
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
野客元耕崧岳田,得游衡岳亦前缘。
避兵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
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
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衡岳道中(其一)》,描绘了诗人身处战乱之中,却有幸游历衡岳的际遇。首句“野客元耕崧岳田”表达了诗人以农夫身份游历名山的质朴形象,暗示着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艰辛体验。次句“得游衡岳亦前缘”则强调这次游历是难得的缘分,带有宿命论色彩。
“避兵径度吾岂忍”写出了诗人对于社会动荡、战争的忧虑,他选择避开战乱之路,显示出他的善良和对和平的渴望。“欲雨还休神所怜”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出诗人希望雨停,寓意着对安宁的期盼,也暗示着对神灵的祈求。
“世乱不妨松偃蹇”描绘了衡岳松树在乱世中依然挺立的画面,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村空更觉水潺湲”则通过流水声,渲染出乡村的宁静与荒凉,流露出诗人对人烟稀少的感慨。
最后两句“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诗人感慨自己年事已高,虽然怀揣对衡岳的热爱,但终究无法长久停留,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和未能尽情享受名山美景的遗憾。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面对乱世的无奈与坚韧,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深深眷恋。
鱼贯出层岚,帽檐欹晓日。
咿哑答鸟声,风舆坐超忽。
直上穷窅如,下临诧奇绝。
云与石争山,怒泉抵其隙。
回风一震荡,乔林溅飞沫。
危桥通两崖,关锁见气力。
曳杖入清雄,觅我经行迹。
十年沧海心,未与钟磬隔。
人生重回首,春光有今昔。
不见鹁鸽峰,墓草萋萋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