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信人心即大道,先圣遗言兹可考。
心之精神是谓圣,诏告昭昭复皓皓。
如何后学尚滋疑,职由起意而支离。
自此滥觞至滔襄,毋惑怀玉不自知。
何思何虑心思灵,不识不知洞光明。
意萌微动雪沾水,泯然无际澄且清。
侍郎日用所自有,总是本原非左右。
举而措之于三山,的然民仰如父母。
鉴明水止烛丝釐,变化云为奇复奇。
斯妙可言不可思,矧可倾耳而听之。
然而皋禹尚兢业,不作好恶生枝叶。
圣贤相与告戒尚有斯,某也何敢不于侍郎之前献此诗。
某信人心即大道,先圣遗言兹可考。
心之精神是谓圣,诏告昭昭复皓皓。
如何后学尚滋疑,职由起意而支离。
自此滥觞至滔襄,毋惑怀玉不自知。
何思何虑心思灵,不识不知洞光明。
意萌微动雪沾水,泯然无际澄且清。
侍郎日用所自有,总是本原非左右。
举而措之于三山,的然民仰如父母。
鉴明水止烛丝釐,变化云为奇复奇。
斯妙可言不可思,矧可倾耳而听之。
然而皋禹尚兢业,不作好恶生枝叶。
圣贤相与告戒尚有斯,某也何敢不于侍郎之前献此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简所作,名为《送黄文叔侍郎赴三山》。诗中融合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表达了对心性本体的追求和对圣贤之道的崇敬。
"某信人心即大道,先圣遗言兹可考。" 这两句开篇寄托深厚,直接点出诗人的核心观念:人心就是通往宇宙真理的大道,而这份智慧是由古代圣贤传承下来的,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了解。
"心之精神是谓圣,诏告昭昭复皓皓。" 这两句强调了内在精神的重要性,将这种精神境界比喻为清明透亮的圣洁状态。
"如何后学尚滋疑,职由起意而支离。" 诗人自问,为什么后来的学者还会产生疑惑,这是因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不够集中,导致了精神上的分散和迷失。
接下来的几句 "自此滥觞至滔襴,毋惑怀玉不自知。何思何虑心思灵,不识不知洞光明。" 描述了一种由浅入深、由迷到悟的过程。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强调了内在智慧的重要性,以及这种智慧如何帮助人们超越世俗的烦恼,达成清明澄澈的心灵状态。
"意萌微动雪沾水,泯然无际澄且清。" 这两句以精美的笔触描绘了心灵觉醒后的景象,意象丰富而又不失纯净和深远。
"侍郎日用所自有,总是本原非左右。举而措之于三山,的然民仰如父母。" 这几句转向了对黄文叔侍郎的赞美,将其比喻为如同高山一般被人们敬仰,其品德和智慧都是源自内心,不受外界左右。
最后两句 "鉴明水止烛丝釐,变化云为奇复奇。斯妙可言不可思,矧可倾耳而听之。" 则是对黄文叔侍郎所达到的精神境界的高度赞誉,将其比作如同清澈的水面映照出真理,以及不断变化却又不失神秘奇妙的云景。
全诗通过对心性和圣贤之道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思,同时也表达了对黄文叔侍郎品德高尚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