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秋虫夥,纷鸣抱露榛。
那曾催懒妇,却解动征人。
风物浑如昔,烟花且自新。
剡藤亲貌取,俯仰便成陈。
塞上秋虫夥,纷鸣抱露榛。
那曾催懒妇,却解动征人。
风物浑如昔,烟花且自新。
剡藤亲貌取,俯仰便成陈。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秋天的景象,通过络纬(即纺织娘)的鸣叫,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诗人以络纬的鸣声为线索,展开对边塞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首句“塞上秋虫夥”,点明地点和季节,展现出边塞特有的秋虫之多,暗示着环境的荒凉与生命力的顽强。接着“纷鸣抱露榛”进一步描绘了秋虫在露水滋润的榛树丛中纷纷鸣叫的情景,生动而富有画面感。
“那曾催懒妇,却解动征人。”这两句对比鲜明,前一句以“懒妇”为对象,暗示秋虫的鸣叫可能并未催促懒惰的妇女去劳作,后一句则将目光转向“征人”,表达了秋虫鸣叫似乎能触动远行之人的心绪,引发他们对家国、对未来的思考。这种情感的转换,体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复杂情感的深刻洞察。
“风物浑如昔,烟花且自新。”这两句承上启下,一方面感叹边塞的自然景观仿佛依旧,岁月流转中的不变;另一方面又以“烟花且自新”表达出即使在艰苦环境中,生命依然充满希望与活力,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最后,“剡藤亲貌取,俯仰便成陈。”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络纬的鸣声比作剡藤(一种制作纸张的材料),通过亲自观察、记录,使得这一瞬间的声音成为永恒的记忆。同时,也暗含时间流逝之意,无论怎样珍视,时间终将过去,一切都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秋虫鸣叫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独特风貌,以及在艰苦环境中人们的情感与思考,充满了深沉的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