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市行歌非客姿,苏门长啸亦吾师。
因嗤左氏十年赋,不及陶家五字诗。
祗苑翻经君独悟,薝林陪座我兼宜。
归舟醉繫梨花月,玉影离离缀夜枝。
吴市行歌非客姿,苏门长啸亦吾师。
因嗤左氏十年赋,不及陶家五字诗。
祗苑翻经君独悟,薝林陪座我兼宜。
归舟醉繫梨花月,玉影离离缀夜枝。
这首明代尹台的《东山小集次答李学谕二首(其二)》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和个人风格的追求。首句“吴市行歌非客姿”暗示了诗人不拘泥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形象,更倾向于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表达方式。接着,“苏门长啸亦吾师”表明诗人崇尚像苏轼那样豪放不羁的个性,将其视为学习的对象。
“因嗤左氏十年赋,不及陶家五字诗”两句,诗人批评左丘明的繁复辞藻,认为陶渊明的简洁五言诗更能打动人心,体现了对质朴自然美的推崇。这里也暗含着诗人对于诗歌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思考,主张以少胜多,言简意赅。
“祗苑翻经君独悟,薝林陪座我兼宜”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李学谕在学术交流中的共鸣,他们各自在研读经典和诗文创作中有所领悟,而诗人自认为在陪座论道时也能游刃有余。
最后两句“归舟醉繫梨花月,玉影离离缀夜枝”,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诗意的画面,诗人乘舟归来,醉眠于梨花月下,月光如玉,映照在枝头,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淡泊。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个人化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以及对简约、自然美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与友人共享学术乐趣的惬意之情。
过尽西城百丈堤,村村鸡犬午声齐。
风前匹马不回首,知有幽人在竹溪。
契阔吴门千里,栖迟颍水三年。
臈炬光中气味,洞庭波上风烟。
我生泉石中,清赏殊不足。
得官汉上来,邂逅亦溪谷。
他时长安尘,用此尘外赎。
城南百馀里,洒落自风俗。
招提密相忘,一一俨西竺。
缅维作者谋,永集荆楚福。
兴国最佳胜,千柱列岩屋。
前疏白马泉,后据双凤麓。
衲衣拥云外,拄杖倚藤竹。
天龙咫尺耳,入户体生粟。
谁为逢氏迷,不复枨也欲。
落英无再红,秀发岂常绿。
共将香火心,稽首千手目。
老僧独何为,瞬我掣电速。
已矣勿重言,良药反成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