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生活的景象,蕃使是古代指西北少数民族的使者,他们年年来往于白沟河边的边塞之地。诗中“送迎蕃使年年事”表现了边塞军民对这些外族使者的接待工作。然而,这些频繁的外交活动并未带来和平,反而是汉兵对于烽烟警报的漠视,“汉兵不道传烽燧”暗示了一种战争与威胁的氛围。
“万里锄耰接塞垣”则描绘了边塞军民筑垒戍守的艰辛劳作,通过“幽燕桑叶暗川原”勾勒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自然景观。最后,“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中,孩子们在城墙上嬉戏,而历史上的名将李牧和廉颇的故事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这也许是在反映边塞生活中的平淡与战争历史的沉重。
整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画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艰苦、孤独以及历史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