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烽烟天一隅。蒋山西尽处、莫愁湖。
谁言流水隔姑苏。春潮上,中有一双鱼。
缄处印含朱。泽蒲裁作线、界蜘蛛。
簪花小字画来疏。凭偷看,传作窦家书。
两地烽烟天一隅。蒋山西尽处、莫愁湖。
谁言流水隔姑苏。春潮上,中有一双鱼。
缄处印含朱。泽蒲裁作线、界蜘蛛。
簪花小字画来疏。凭偷看,传作窦家书。
这首清代毛奇龄的《小重山·双鱼问》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小令。开篇“两地烽烟天一隅”,描绘出战乱背景下相隔遥远的两地情景,烽火连天,如同天地间的一角阴霾。接着,“蒋山西尽处、莫愁湖”借景生情,蒋山(今南京紫金山)与莫愁湖,象征着诗人与心上人分别的地方,暗示了深深的哀愁。
“谁言流水隔姑苏”进一步强调了地理阻隔,流水似乎在说姑苏(苏州)虽近在咫尺,却被无情的江河阻断。然而,“春潮上,中有一双鱼”则以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表达对彼此心意相通的期待,仿佛春潮中的鱼儿能传递他们的思念之情。
下片转向更为细腻的情感表达:“缄处印含朱”,暗指信笺上的朱砂印记,寄托着深情;“泽蒲裁作线、界蜘蛛”运用自然物象,以蒲草编织的情愫和蜘蛛结网的坚韧,象征爱情的坚韧与执着。最后,“簪花小字画来疏”描绘出女子细致入微的笔触,以及“传作窦家书”的想象,表达了她渴望通过书信传递爱意的期盼。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景寓情,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在战乱中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难以割舍的情感。
自从夫君来,二惠亦骖乘。
天台本多贤,君门独何盛。
大儿十四龄,神气极凝莹。
温然荆山璆,可续虞磬韵。
小儿年十一,磊朗益自俊。
壮气已食牛,风蹄期奋迅。两载辱交从,一朝随归?。
相见复何时,相别涕其陨。
美质不可恃,学问无穷尽。
少小日易逾,德业须自竟。
执手独徊徨,愧无珠玉赠。
归哉各努力,教忠家有训。
七日已叨汤饼客,几时亲赏宁馨儿。
有崇佛子于今见,王氏多佳自古奇。
培养庆源惟一善,流传家学有馀师。
异时才气须名世,莫负先生卿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