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穷陬民,如未得父赀。
千方获小利,又索真苦儿。
堂堂永不税,楔此三字楣。
不无桑宏羊,咏言请深思。
生为穷陬民,如未得父赀。
千方获小利,又索真苦儿。
堂堂永不税,楔此三字楣。
不无桑宏羊,咏言请深思。
这首诗描绘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生为穷陬民,如未得父赀",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贫穷的边远地区居民,且似乎并未继承到父亲的财产,暗示了其生活起点的不利。"千方获小利,又索真苦儿",进一步描述了他们为了微薄的利益而付出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背后的辛酸与痛苦。"堂堂永不税,楔此三字楣",可能是在讽刺某些制度或政策对底层人民的不公平待遇,强调了他们面对的种种负担与不公。
"不无桑宏羊,咏言请深思",引用了汉代著名经学家桑弘羊的名字,通过这一典故,诗人或许在呼吁人们反思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如何改善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整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痛苦与抗争,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的深切关注和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同情。
遥遥治平寺,乃在楞伽麓。
之子神情秀,空山裹云宿。
月冷石林清,孤眠岂能熟。
还持一束书,起傍梅花读。
灯昏夜参半,饥鼠鸣古屋。
凄风西北来,吹堕檐间木。
感此霜露繁,坐觉芳华促。
少壮曾几时,岁月在空谷。
念子隔重城,何能慰幽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