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廉有丑马,卒岁得肥游。
先生用自况,散发汾水头。
时时到醉乡,万汇如蜗牛。
板筑杜康庙,配飨酒家流。
此意谁能解,空令儿女羞。
为问关夫子,若何为献酬。
飞廉有丑马,卒岁得肥游。
先生用自况,散发汾水头。
时时到醉乡,万汇如蜗牛。
板筑杜康庙,配飨酒家流。
此意谁能解,空令儿女羞。
为问关夫子,若何为献酬。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的作品《和资道读王绩传》。诗中,诗人以“飞廉有丑马”起兴,形象地描绘了王绩(唐代隐士)虽其人可能不被世俗所看好,但他的生活态度却如同飞廉(古代神话中的风神)驾驭着丑陋的马,尽管外表不显,却能自在游历世间。诗人接着写王绩自我放逸,常在汾水边饮酒至醉,万物在他眼中都变得缓慢如蜗牛,反映出他对世事的超脱与淡然。
他甚至在杜康庙筑屋,与酒徒为伴,这种行为在当时可能不被主流社会理解,但却成为他独特的生活方式。诗人感慨,这种超凡脱俗的心境,恐怕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连子女也为之感到羞愧。最后,诗人以询问孔子的态度来结束,暗示王绩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礼法,应该如何在献酬(敬酒)这样的场合表现。
整首诗通过比喻和对比,既赞扬了王绩的个性与生活方式,又表达了对传统礼教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王绩独立人格的欣赏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