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教百工,作为天下器。
周旦意不朽,刊之考工记。
嗟嗟远圣人,制度日以纷。
窈窕阿房宫,万态横青云。
荧煌甲乙帐,一朝那肯焚。
秦汉骄心起,陈隋益其侈。
鼓舞天下风,滔滔弗能止。
可甚佛老徒,不取慈俭书。
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
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
茅茨帝者荣,今为庶人耻。
宜哉老成言,欲攦般输指。
先王教百工,作为天下器。
周旦意不朽,刊之考工记。
嗟嗟远圣人,制度日以纷。
窈窕阿房宫,万态横青云。
荧煌甲乙帐,一朝那肯焚。
秦汉骄心起,陈隋益其侈。
鼓舞天下风,滔滔弗能止。
可甚佛老徒,不取慈俭书。
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
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
茅茨帝者荣,今为庶人耻。
宜哉老成言,欲攦般输指。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四民诗》系列中的第三首,主题聚焦于工匠与建筑艺术。诗人首先赞扬古代君王教导工匠制作各种器物,尤其是周公旦的智慧体现在《考工记》中,体现了对工艺技术的重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圣人的制度变得繁杂,如阿房宫的奢华无度,象征着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秦汉和陈隋时期,这种风气愈演愈烈,以至于佛教和道教徒也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忽视了节俭的美德。他们耗费大量财富,只为个人居所的华丽,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连帝王都以茅屋为耻,而以金碧辉煌的宫殿为荣。
最后,诗人引用“老成言”,强调前辈的明智之语,批评当下的浮华风气,认为应当回归淳朴,避免像般输(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那样盲目挥霍。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奢侈浪费的批判和对简朴生活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