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风静,问此时谁晓。雪后初开一枝好。
爱孤山踪迹,千树横斜,临碧水,十里湖光冷照。
逋仙归去后,依旧黄昏,疏影婷婷为谁妙。
望不尽竹篱茅舍人家,断桥边、诗情空老。
任南北枝头暖相催,听玉笛声中,吹来多少。
月明风静,问此时谁晓。雪后初开一枝好。
爱孤山踪迹,千树横斜,临碧水,十里湖光冷照。
逋仙归去后,依旧黄昏,疏影婷婷为谁妙。
望不尽竹篱茅舍人家,断桥边、诗情空老。
任南北枝头暖相催,听玉笛声中,吹来多少。
此曲《洞仙歌》由清代女诗人顾太清所作,其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一幅冬夜月下梅花图景,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月明风静”,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氛围,月光皎洁,微风不兴,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问此时谁晓”,则将读者引入一个思考的境地,引人遐想,此时此刻,世间万物似乎都与这月色融为一体,无人能解其中深意。
“雪后初开一枝好”一句,点明了主题——梅花。在雪后的清晨,一枝梅花悄然绽放,其美态令人赞叹。接下来,“爱孤山踪迹,千树横斜,临碧水,十里湖光冷照”,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梅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同时也暗示了梅花独立于世、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逋仙归去后,依旧黄昏,疏影婷婷为谁妙”,这里借用了林逋(逋仙)的故事,表达了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即使林逋已逝,梅花依然在黄昏时分展现出其独特的美丽,为世人所欣赏。
“望不尽竹篱茅舍人家,断桥边、诗情空老”,这一句将画面拓展至更广阔的乡村景象,竹篱茅舍、断桥边,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图景,诗人在此处寄托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任南北枝头暖相催,听玉笛声中,吹来多少”,诗人以“玉笛声”作为背景音符,进一步渲染了冬日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南北枝头的梅花相互催促着开放,而在这悠扬的笛声中,似乎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
整首词通过对梅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机,也蕴含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流转的深刻感悟。
谢客耽游地,彳亍步林麓。
古树倚云根,飞泉出岩腹。
隔岸旧山青,崔巍耸积谷。
峰色青似染,岚光净于沐。
月影沈寒潭,清光若可掬。
披榛寿古碣,剥藓暗摹读。
忆昔题诗处,回步认绿竹。
当年诸女伴,搜奇相追逐。
陈迹须臾间,踽踽剩我独。
俯仰足伤怀,流光幸毋倏。
林鸟解留人,一声啼幽谷。
残花堆断涧,飞霞落孤鹜。
归作《卧游图》,生绡裁半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