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公信高逸,久向山林住。
时将孙许游,岂以形骸遇。
幸辞天子诏,复览名臣疏。
西晋尚虚无,南朝久沦误。
因谈老庄意,乃尽逍遥趣。
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
支公信高逸,久向山林住。
时将孙许游,岂以形骸遇。
幸辞天子诏,复览名臣疏。
西晋尚虚无,南朝久沦误。
因谈老庄意,乃尽逍遥趣。
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士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开头“支公信高逸,久向山林住”两句表明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品行高洁、追求超脱世俗的隐者,他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中,以此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接着,“时将孙许游,岂以形骸遇”两句透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态的向往。他并不认为自己的隐逸是为了逃避世俗的纷争,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幸辞天子诏,复览名臣疏”表明这位隐者曾有机会回到朝廷担任官职,但他拒绝了这种安排,选择重新阅读古代贤臣的奏章,这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操守。
接下来的“西晋尚虚无,南朝久沦误”两句是对历史的反思。诗人提到西晋时期的空谈无实和南朝长时间的迷失与错误,表达了一种对于过去历史的批判态度。
在“因谈老庄意,乃尽逍遥趣”中,诗人通过讨论道家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最终达到一种逍遥自得、无拘无束的心境状态。这也反映了他对自然法则和超然物外的追求。
最后,“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两句是对古代竹林七贤的一种提醒和自问,这些人以其不羁之性和自由精神而著称。诗人可能在自省,自己是否也能达到他们那种高洁的品格和洒脱的人生态度。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理想、政治信念以及哲学思考的一种深刻追求。它不仅展示了一位士人对于精神自由的向往,也折射出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奎毕夜腾辉,英灵出帝畿。
陶门八翼后,却桂一枝巍。
使斧今持铁,经编旧绝韦。
政将儒雅饰,学造道心微。
士论宜金马,君恩且绣衣。
德醇浑可饮,才俊不容晞。
盛世方连茹,孤生耻食薇。
初从漆雕仕,全拙汉阴机。
荠舌犹馀苦,莼心未得归。
大椿祈不老,乌鹊正求依。
携手日不足,暂聧心已悭。
况复共理策,相从山水间。
晴江照远岫,晓镜堆烟鬟。
玄蛟忽汹涌,大浪堆银山。
吾郎气吞纳,为之发冲冠。
诗材入意底,妙斲寄毫端。
我衰如病骥,蹩躠那容攀。
且乞置是事,不语循刀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