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隐邻舍,树底有柴门。
望入竹林远,微闻鸡狗喧。
晚炊人出汲,野泊艇孤昏。
此处无渔火,清溪才发源。
山家隐邻舍,树底有柴门。
望入竹林远,微闻鸡狗喧。
晚炊人出汲,野泊艇孤昏。
此处无渔火,清溪才发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乡村生活画卷。首句“山家隐邻舍,树底有柴门”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山间的小屋隐藏在邻舍之间,门前的柴门掩映在树荫之下,营造出一种隐逸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氛围。
接着,“望入竹林远,微闻鸡狗喧”两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进一步渲染了这份宁静中的生机。远处的竹林延伸至视线尽头,鸡鸣犬吠虽轻,却能清晰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热闹与温馨。
“晚炊人出汲,野泊艇孤昏”则展现了日落时分乡村特有的景象。炊烟袅袅升起,劳作一天的人们开始准备晚餐;而远处湖边,一只小船孤独地停泊在黄昏中,仿佛是等待归航的旅人。这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夕阳西下,农人收工,湖面平静的画面,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美感。
最后,“此处无渔火,清溪才发源”以“无渔火”强调了环境的清幽与夜晚的宁静,而“清溪才发源”则暗示了源头活水的清澈与生命力。整首诗通过对山家环境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美好,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旧业传家有宝刀,近闻馀力更挥毫。
腰间印佩黄金重,
孺亭滕阁少踟蹰,三度南游一事无。
只觉流年如鸟逝,不知何处有龙屠。
云归洪井枝柯敛,水下漳江气色粗。
赖得与君同此醉,醒来愁被鬼揶揄。
乌噪残阳草满庭,此中枯木似人形。
只应神物长为主,未必浮槎即有灵。
八月风波飘不去,四时黍稷荐惟馨。
南朝庾信无因赋,牢落祠前水气腥。
层层高阁旧瀛洲,此地须征第一流。
丞相近年萦倚望,重才今日喜遨游。
荣持健笔金黄贵,恨咽离筵管吹秋。
谁继伊皋送行句,梁王诗好郢人愁。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海槎闲暇阆风轻,不是安流不肯行。
鸡省露浓汤饼熟,凤池烟暖诏书成。
渔筹已合光儒梦,尧印何妨且治兵。
会待两都收复后,右图仪表左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