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求专门,是岂为我儒。
乡愿复不佳,必竟将何如。
未有孔孟前,尧舜非著书。
观书亦不恶,涂辙亦差殊。
儒者求专门,是岂为我儒。
乡愿复不佳,必竟将何如。
未有孔孟前,尧舜非著书。
观书亦不恶,涂辙亦差殊。
这首诗《春日杂兴(其四)》由宋代诗人韩淲所作,通过探讨儒家思想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传统经典的反思,展现出深邃的哲理思考。
首句“儒者求专门,是岂为我儒”,诗人开篇便提出了一个问题:追求专门学问是否真正符合儒家的宗旨?这里的“我儒”强调了个人对于儒家精神的理解和实践,而非仅仅局限于学术上的专精。
接着,“乡愿复不佳,必竟将何如”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对传统儒家道德标准的质疑。乡愿,即表面上看似忠厚老实,实际上却缺乏原则的人。诗人认为,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推崇,那么在面对道德选择时,人们应当如何自处?
“未有孔孟前,尧舜非著书”这一句,诗人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次的历史哲学思考。在孔子和孟子之前,尧舜作为古代圣王,他们的智慧和德行并未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这引发了对知识传承与道德实践之间关系的思考。
最后,“观书亦不恶,涂辙亦差殊”两句,诗人表达了对阅读和实践的态度。他认为读书本身并无过错,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所学,避免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而是要有所创新和差异,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个人修养与社会道德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和批判性思考。
华省人閒去领麾,出关风景正相宜。
唐虞民物气和日,吴楚江山秋静时。
语接乡音尤喜近,舟行莲渚莫嫌迟。
古云循吏君知否,先悟无为始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