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城市不闻喧,杳杳书声若个村。
空谷响馀虚籁远,一灯深处夜堂昏。
月斜孤枕长惊梦,雪打寒窗早闭门。
此夜客中浑不忘,隔邻南语教儿孙。
萧条城市不闻喧,杳杳书声若个村。
空谷响馀虚籁远,一灯深处夜堂昏。
月斜孤枕长惊梦,雪打寒窗早闭门。
此夜客中浑不忘,隔邻南语教儿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寥的夜晚读书场景。诗人以“萧条城市不闻喧”开篇,巧妙地将繁华与静谧对比,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氛围。接着,“杳杳书声若个村”一句,通过书声与乡村的隐喻,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远离尘世的感觉,仿佛在喧嚣的城市之外,还有一片宁静的读书之地。
“空谷响馀虚籁远”则运用了空谷回音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夜晚读书时周围环境的寂静,以及声音在空旷空间中的回荡,给人以深远、悠长的感受。“一灯深处夜堂昏”则通过一盏孤灯照亮的夜堂,表现了读书者独自面对知识的孤独与专注。
接下来,“月斜孤枕长惊梦”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细腻的情感层面,描述了夜晚读书时,月光斜照,孤枕难眠,思绪万千,甚至在梦中也难以摆脱外界的干扰。而“雪打寒窗早闭门”则通过自然界的寒冷与闭门独处,进一步强调了读书者的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最后,“此夜客中浑不忘,隔邻南语教儿孙”两句,点明了诗人身处异乡,但读书的情怀和对知识的追求并未忘却。同时,通过“隔邻南语教儿孙”,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份对知识的热爱传递给下一代的愿望,体现了教育与传承的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夜晚读书的独特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孤独、宁静、求知与传承的精神。
曹将军,素虓阚,帅阃称为满身胆。
横戈跃马马蹄骄,赤雾弥空天气惨。
边尘澒洞铁山摧,青野原头万骑来。
汉川士女走失魂,婴孺弃掷声哀哀。
将军慷慨发上指,兄弟同驱誓同死。
右持龙剑左蛇矛,斩刈劲敌如斩豕。
鸡冠隘口血成河,健马强兵来益多。
风凄雨急敌氛恶,天不祚宋将奈何。
喧呼动地地欲裂,冻鼓无声宝刀折。
绵裘湿透足难移,犹奋空拳誓剪灭。
虎倒龙颠互啖吞,山川震眩尘霾昏。
骂声愈高头已断,怒气勃勃如生存。
君不见吕家兄弟降异土,遗臭至今谁比数。
将军死去三百年,赫赫英名照今古。
黄河西来坤轴折,浊浪排空天欲裂。
彭城老稚哀哀啼,自分阖门作鱼鳖。
仁明太守眉山苏,誓以只手障其冲。
指麾徒旅荷畚輂,长堤隐起如晴虹。
波恬浪静民安堵,共喜更生歌且舞。
九重下诏侈褒嘉,拯溺禦灾非小补。
飞楼高压城之东,张筵会客何雍容。
后山作铭颍滨赋,笔力直与造化争瑰雄。
神游八表知何处,赢得穹碑照今古。
当年舒李今何如,羁鬼啾啾泣烟雨。
山人采樵惯识虎,画虎于今推独步。
吮毫濡墨欲画时,猛态雄姿宛如睹。
祗今画者多擅名,往往粉墨肖其形。
孰如此图造神妙,顾盼凛凛寒风生。
原田每每群豕暴,曷不为我盬其脑。
黍稷与与岁有收,田豕从兹迹如扫。
城狐社鼠为民忧,为我搏噬无复留。
村氓称快共欢笑,鸡鹜成群散不收。
嗟哉此图真可爱,魑魅逢之应自败。
荛儿牧子慑馀威,藜藿满山那敢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