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出阊门,丹旗何飞翻。
问之路傍人,新鬼即幽坟。
翘望旗中题,知吾夙所敦。
昨朝华屋间,哑哑相笑言。
日月略流转,幽明已异门。
昔时强仁义,兹辰声益尊。
属徒送自返,妇子亦一喧。
君独长甘眠,不知悲与欣。
由兹寿无垠,万秋如一昏。
零霜杀宵草,绕山游微魂。
游魂不复贵,所慰行节存。
清晨出阊门,丹旗何飞翻。
问之路傍人,新鬼即幽坟。
翘望旗中题,知吾夙所敦。
昨朝华屋间,哑哑相笑言。
日月略流转,幽明已异门。
昔时强仁义,兹辰声益尊。
属徒送自返,妇子亦一喧。
君独长甘眠,不知悲与欣。
由兹寿无垠,万秋如一昏。
零霜杀宵草,绕山游微魂。
游魂不复贵,所慰行节存。
这首明代祝允明的《挽歌诗》以清晨出门的场景开篇,描述了看到飘动的丹旗,引出对亡者的哀思。诗人询问路人,得知那是一面新置的招魂幡,上面写着亡者生前的喜好。他回忆起昨日还与亡者在华丽的屋檐下交谈欢笑,然而时光流转,生死之隔已成天壤之别。
诗人感慨昔日的仁义之道,在这样的时刻显得更加崇高。亲友为亡者送行,家中妇孺也因悲伤而喧闹,唯有亡者长眠,不知悲喜。诗人由此领悟到,尽管生命有限,但仁义的精神将永存,如同万古不变的黄昏,即使霜寒杀尽夜间草木,亡者的灵魂也会在山间游荡,寻找慰藉。
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者道德价值的坚守,体现了明朝文人士大夫对于生死和伦理的深刻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