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说调心易,谁能对境忘。
烟尘迷觉路,冠尽聚津梁。
未听三车演,先过百戏坊。
如何空寂意,翻助冶游场。
共说调心易,谁能对境忘。
烟尘迷觉路,冠尽聚津梁。
未听三车演,先过百戏坊。
如何空寂意,翻助冶游场。
这首诗描绘了在纷扰尘世中寻求心灵平静的艰难与复杂性。诗人通过“调心”与“对境”的对比,表达了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首句“共说调心易”,似乎是在讽刺人们对于心灵调适的普遍认知,认为它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然而,“谁能对境忘”则揭示了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即在面对外界环境时,很难真正做到心无旁骛。
“烟尘迷觉路,冠尽聚津梁”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外界的诱惑与干扰,如同烟尘遮蔽了通向觉悟的道路,而人们为了追求利益或地位(以“冠尽聚津梁”比喻),反而聚集在了世俗的中心,远离了心灵的纯净与宁静。
接下来的“未听三车演,先过百戏坊”进一步强调了外界的喧嚣与诱惑。这里“三车演”可能暗指某种教化或智慧的传播,而“百戏坊”则代表了各种娱乐与享乐活动,暗示了在追求精神提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先被物质与感官的享受所吸引,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探索。
最后,“如何空寂意,翻助冶游场”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反思与批判。即使内心渴望达到一种空灵、宁静的状态,但现实中的种种行为却恰恰相反,反而助长了世俗的游乐与享乐,使得心灵的净化变得更加困难。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在追求精神与物质双重满足之间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在世俗诱惑面前保持心灵纯净的不易。
江头一区宅,宴坐老扬雄。
久阔书不到,相忘心自通。
谁令知勇退,我愧未参同。
定自有见处,不关幡与风。
深居听客谭西山,舌端崷崒生层峦。
山形卓荦尚可想,客趣超诣何由攀。
漳颍空回自不韵,梦涉山涧波旋环。
但携云根万窍碧,归置毛颖陶泓间。
客真与山欲争秀,烟霞气足词高闲。
我亦良非适俗者,分山一半同君还。
云汉昭回泮水边,诸生拜舞鳣堂前。
老翁七十荷衣绿,弟子三千桂魄圆。
乐正足伤何必虑,伏生口授尚能传。
墨池载酒容他日,门外侯芭也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