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人间富贵年,山中道士早求仙。
石田茅屋归无计,愁绝灯前老郑虔。
五十人间富贵年,山中道士早求仙。
石田茅屋归无计,愁绝灯前老郑虔。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中道士在五十年的人生黄金时期,追求仙道的生活状态。诗中的“富贵年”并非指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指人生经历丰富、达到一定年龄后的智慧与境界。道士选择在山中修行,远离尘嚣,追求心灵的纯净与超脱。
“石田茅屋归无计”,描述了道士面对回归尘世的困境,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矛盾。石田象征着清贫与自然,茅屋则是简朴生活的写照。然而,在追求仙道的道路上,回归世俗生活似乎成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反映了道家哲学中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愁绝灯前老郑虔”,则以老郑虔(唐代诗人)为喻,表达了对晚年孤独与困顿的感慨。郑虔一生虽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晚景凄凉。在这里,诗人借郑虔的形象,表达了对道士晚年可能面临的孤独与失落的同情和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道家思想中对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世界中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洞察。
云麦供羞荐紫阍,里闾初识子威孙。
千年海骨蟠桃实,六日天眉画桂痕。
饱见雪霜威剑阁,行看松柏老夷门。
石麟下作人间客,故有光芒扫夕昏。
虬龙金璧走天阍,下有高陵几代孙。
赋掷玉声那问价,笔生春意自无痕。
尚书补去由高第,廷尉除归不署门。
玄圃长生新酿熟,一庭椿露滴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