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悬禅心,天地作水止。
短竹青在门,时闻宿禽起。
癯佛对崿落,元谭参妙理。
座有长项罂,馀馨汎兰芷。
残灯飘灺光,吾意与之委。
不知空山中,魂梦究谁是?
慧剑虽利手,能斸道根毁。
当披五浊尘,一阅万象诡。
高月悬禅心,天地作水止。
短竹青在门,时闻宿禽起。
癯佛对崿落,元谭参妙理。
座有长项罂,馀馨汎兰芷。
残灯飘灺光,吾意与之委。
不知空山中,魂梦究谁是?
慧剑虽利手,能斸道根毁。
当披五浊尘,一阅万象诡。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山居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
首句“高月悬禅心,天地作水止”以月为引,将禅心比作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暗示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接着,“天地作水止”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静穆和谐的宇宙景象,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
“短竹青在门,时闻宿禽起”描绘了门前短竹青翠欲滴,偶尔传来宿鸟的啼鸣,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竹子的青绿与鸟鸣的清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
“癯佛对崿落,元谭参妙理”中的“癯佛”指的是瘦削的佛像,与峭壁相对,象征着佛教精神的坚韧与不屈。“元谭参妙理”则表达了诗人深入探讨佛教哲学的意境,追求真理与智慧的探索。
“座有长项罂,馀馨汎兰芷”描绘了聚会的场景,长颈瓶中盛放着香气四溢的兰花与芷草,象征着高雅的品味与精神的纯净。
“残灯飘灺光,吾意与之委”则是对夜晚的描写,残灯摇曳,光影交错,诗人的心意似乎与这微弱的光芒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最后,“不知空山中,魂梦究谁是?”一句充满了哲思,诗人似乎在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本质,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慧剑虽利手,能斸道根毁”运用比喻手法,将智慧比作锐利的剑,但即使再锋利,也无法斩断道的根基,暗示了追求真理与智慧的无限性和复杂性。
“当披五浊尘,一阅万象诡”则表达了诗人面对世俗纷扰的决心,希望在混沌的世界中寻找真谛,洞察万物的诡谲多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生活场景以及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思,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我有紫霞想,爱闻白玉笙。
县匏比竹无灵气,昆邱采此十二茎。
凤咮衔明珠,凤翼排素翎。
金华周郎妙宫徵,子晋仙人初教成。
月下吹参差,群雏亦和鸣。
缑氏山头白云起,七月七日来相迎。
长谢时人一挥手,飘下满空鸾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