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钝习成癖,居贫道已闻。
蒲团延客话,芋火就僧分。
林润夜疑雨,窗寒曙拂云。
丛丛墙下菊,书暇亦锄耘。
养钝习成癖,居贫道已闻。
蒲团延客话,芋火就僧分。
林润夜疑雨,窗寒曙拂云。
丛丛墙下菊,书暇亦锄耘。
这首元代诗人周权的《卜隐次韵》描绘了诗人的一种淡泊生活态度和闲适的隐逸情趣。首句“养钝习成癖”,表达了诗人有意培养自己迟钝的心性,享受平淡生活的乐趣,这种习惯已经深入骨髓。接着,“居贫道已闻”暗示了诗人虽身处清贫,却能安于道义,不以物质匮乏为意。
“蒲团延客话,芋火就僧分”描绘了诗人简朴待客的方式,用蒲团接待朋友,围炉煮芋与僧人分享,体现了其质朴的人际交往和对佛理的亲近。夜晚,“林润夜疑雨”,湿润的树林在月光下仿佛是细雨蒙蒙,营造出宁静的氛围;清晨,“窗寒曙拂云”,窗户透出的寒意伴随着曙光,暗示着时光的流转。
最后两句“丛丛墙下菊,书暇亦锄耘”则展示了诗人闲暇时的田园生活,即便是在读书之余,也会亲自劳作,亲手照料墙下的菊花,这既是对自然的亲近,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隐士形象,以及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热爱。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