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天老人以予开法海幢见命澹归随投贺章次韵答之·其二》
《天老人以予开法海幢见命澹归随投贺章次韵答之·其二》全文
明 / 释今无   形式: 七言律诗

元朝佳耗到相江,又喜杨岐有大方。

八面俱来支铁管,十虚全落拥云幢。

鹡鸰久共春原里,鸿雁空留大海旁。

谁识此情如帝网,宝珠尤解摄寒光。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今无所作,名为《天老人以予开法海幢见命澹归随投贺章次韵答之(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深邃的理解与感悟。

首联“元朝佳耗到相江,又喜杨岐有大方”,以“元朝佳耗”起笔,似乎在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或某种好消息,随后点出“杨岐有大方”,这里的“大方”可能指广大的胸怀或宏大的格局,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广大包容性的赞美。

颔联“八面俱来支铁管,十虚全落拥云幢”,通过“八面”、“十虚”等词语,营造了一种宏大而神秘的氛围。铁管与云幢作为具体的物象,象征着佛法的力量与庄严,同时也暗示了佛法的深远与广阔。

颈联“鹡鸰久共春原里,鸿雁空留大海旁”,以自然界的鸟类作为比喻,鹡鸰与鸿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情境与状态。鹡鸰在春原里长久相伴,象征着和谐与永恒;鸿雁虽留于大海旁,却显得孤独与漂泊,可能寓意着佛法修行者面对世事无常的孤独与坚持。

尾联“谁识此情如帝网,宝珠尤解摄寒光”,以“帝网”比喻佛法的奥妙与复杂,强调了佛法的深邃与难以言喻。宝珠在这里象征着智慧与觉悟,能够穿透一切寒冷与黑暗,揭示出佛法的光明与温暖。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象征,以及对佛法深刻内涵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独到见解与深厚情感。诗中的意象丰富,寓意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体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理解。

作者介绍

释今无
朝代:明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其六十八

霜缣写病姿,寒木得春迟。

山居自肯束三篾,尘立每烦颦两眉。

牛头不懒,虎头不痴,个事十成还自知。

饭塞饥肠衣补破,不妨唧溜出家儿。

(0)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其五十九

眉垂而杨,口默而方。了见源底,净极发光。

月魂排夜色,斗气濯秋霜。

谁嫌眼上瞋生角,我道机前影不章。

(0)

禅人写真求赞·其七十八

胸中事简,面上气和。白头随我老,青眼见人多。

一身幸且惭愧,千钵相从奈何。

曲木床头坐不语,玉蟾推月过星河。

(0)

禅人写真求赞·其三十八

太虚之心,万象之身。濯濯水中月,英英华上春。

而今到处相逢也,眼里无筋一世贫。

(0)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七十五

不可得而有,不可得而无。

寂寂十方坐断,寥寥一境清虚。

妍丑那能瞒净镜,青黄莫我染明珠。

刹海不能关锁月,夜来流影在珊瑚。

(0)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六十一

灵云却解见桃华,老眼如今冷淡些。

拈却面前案山子,柱门路直不横斜。

(0)
诗词分类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诗人
子兰 蒲松龄 林古度 颜之推 张溥 方维仪 洪遵 纪映淮 刘珏 章有湘 嵇曾筠 陈鸿寿 本寂 王之涣 滕宗谅 道济 丁敬 包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