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移檄致山灵,凿破苍苔一段青。
树映高低云上下,杯流潋滟水清泠。
草茵铺地天为幕,林障排空山作屏。
石上醉馀无一事,朗吟閒步翠岩亭。
当年移檄致山灵,凿破苍苔一段青。
树映高低云上下,杯流潋滟水清泠。
草茵铺地天为幕,林障排空山作屏。
石上醉馀无一事,朗吟閒步翠岩亭。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山水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葫芦石周围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景象。
首句“当年移檄致山灵”,仿佛是诗人与自然界的对话,赋予了葫芦石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息。接着,“凿破苍苔一段青”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葫芦石从苍苔中脱颖而出的景象,既表现了其独特的形态,也暗示了它在自然中的独特地位。
“树映高低云上下,杯流潋滟水清泠”两句,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展现了葫芦石周围的自然景观。树木随风摇曳,云朵在天空中飘动,水面上波光粼粼,营造出一幅动静结合、和谐共生的画面。
“草茵铺地天为幕,林障排空山作屏”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地面与天空、森林与山脉融为一体,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广阔与壮丽。草地上绿意盎然,如同大地的柔软覆盖;天空作为背景,衬托出自然的辽阔;森林与高山则构成了自然的屏障,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最后,“石上醉馀无一事,朗吟闲步翠岩亭”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此处的悠闲与自在。在葫芦石上,诗人似乎忘却了尘世的烦恼,沉浸在自然的美好之中,通过朗读诗歌和漫步于翠绿的岩石亭台之间,享受着心灵的宁静与愉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葫芦石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元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兰堂邵氏称名族,百年家世逾乔木。
高堂揭扁号存耕,种德尤如种嘉谷。
方寸之地仁为春,生意勃勃如兴云。
来牟率自帝命育,稂莠肯为他人耘。
秋成有获仓箱阜,宁让东南百千亩。
水旱无由害岁丰,豪强岂得兼吾有。
君莫羡家有万卷书,岂不见河东柳氏称巨儒,善和旧宅无人居。
又莫羡家有满籯金,岂不见董家筑坞贻谋深,不及后人徒有心。
积书积金非不美,振后光前能有几。
题诗为尔表存耕,贻厥子孙孙又子。
西湖送行客,鼓棹凌清寒。
湖上风景佳,燕赏忘暮还。
推篷睇夕影,已挂南屏山。
暝色生远林,倦鸟回修翰。
欢乐殊未央,感兹成浩叹。
百年几昕夕,早壮俄顷间。
荣名弗早及,壮气易摧残。
举酒再属客,休嗟行路难。
长才足济世,玄鬓况未斑。
行当奋高步,直上青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