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庵江都人,来作昆山客。
布衣三十余,言行皆道德。
王公双眼如镜明,一见遂识人中英。
即令女弟侍巾栉,不久竟成天下名。
州县屡迁官,台阁荐膺职。
甘心民事恤饥寒,苦口君身论阙失。
一朝谢病解朝簪,托身便筑圆明庵。
自言腊月三十日,散场似与禅和参。
哀哉三百年,荒丘久无主。
猛欲问梅花,梅花寂无语。
呜呼白石烂、沧海枯,先生之名不可磨,先生之名不可磨。
乐庵江都人,来作昆山客。
布衣三十余,言行皆道德。
王公双眼如镜明,一见遂识人中英。
即令女弟侍巾栉,不久竟成天下名。
州县屡迁官,台阁荐膺职。
甘心民事恤饥寒,苦口君身论阙失。
一朝谢病解朝簪,托身便筑圆明庵。
自言腊月三十日,散场似与禅和参。
哀哉三百年,荒丘久无主。
猛欲问梅花,梅花寂无语。
呜呼白石烂、沧海枯,先生之名不可磨,先生之名不可磨。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乐庵的江都人士,他来到昆山成为当地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言行举止皆遵循道德规范,深得王公贵族的赏识。王公们一眼就看出他是人中的精英,并让他的妹妹为他服侍,不久之后,乐庵便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人物。他多次在州县任职,也得到了朝廷的推荐和任命。
乐庵关心民间疾苦,体恤百姓的饥饿寒冷,同时也不忘向君主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批评。然而,最终他因病辞官,隐居于圆明庵。他自述在腊月三十日那天,仿佛与禅僧一同参悟佛法。然而,三百年后,他的墓地已荒废,无人问津。诗人想要询问梅花,但梅花沉默不语。最后,诗人感叹,乐庵的名声如同白石般永恒,如同沧海般深邃,无法被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