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昨赞元戎幕,夜眺秦川登剑阁。
函关不用一丸泥,谈笑生风扫河洛。
君王尺一唤渠回,贮之凤阁与鸾台。
不赞元戎赞丞相,笔补造化裨盐梅。
龙媒志在横八极,天闲玉鞯羁不得。
又挥白羽岸纶巾,却去武昌寻赤壁。
一览亭前山月明,志功堂下大江横。
前称公瑾后元吉,君家世有千人英。
公瑾小乔在何许,元吉小蛮花解语。
看君一箭落胡星,如皋一笑倾人城。
金印如斗带万钉,何人为作燕然铭。
周郎昨赞元戎幕,夜眺秦川登剑阁。
函关不用一丸泥,谈笑生风扫河洛。
君王尺一唤渠回,贮之凤阁与鸾台。
不赞元戎赞丞相,笔补造化裨盐梅。
龙媒志在横八极,天闲玉鞯羁不得。
又挥白羽岸纶巾,却去武昌寻赤壁。
一览亭前山月明,志功堂下大江横。
前称公瑾后元吉,君家世有千人英。
公瑾小乔在何许,元吉小蛮花解语。
看君一箭落胡星,如皋一笑倾人城。
金印如斗带万钉,何人为作燕然铭。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所作,名为《寄题周元吉湖北漕司志功堂》。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周元吉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胸怀壮志、欲与时俱进的豪情。
首句“周郎昨赞元戎幕”直接点出了诗中的人物周公瑾及其曾祖父周瑜(即历史上的周郎)的英勇形象,表明了对其家族英雄气概的认同和尊崇。紧接着,“夜眺秦川登剑阁”则描绘出一种超脱世俗、凛然一跃之感,显示了作者不仅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更有追随先贤、志存高远的情怀。
“函关不用一丸泥,谈笑生风扫河洛”这一联中,“函关”指的是古代函谷关,这里借用来比喻周公瑾的英明决策,不需要任何阻碍就能轻松解决问题。与之相对的“谈笑生风扫河洛”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在官场上也能够像历史上的名将一样,以谈笑风生的态度,轻易扫除障碍。
接下来的“君王尺一唤渠回,贮之凤阁与鸾台”表明了对高贵身份和尊贵地位的仰望。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像传说中的仙界一样,被君王召回,并且居住在美丽非凡的地方。
“不赞元戎赞丞相,笔补造化裨盐梅”这一句中,“不赞元戎赞丞相”表达了诗人对周公瑾的赞赏超过历史上的名将,而“笔补造化裨盐梅”则展示了作者本身的文学才华和创作能力。
随后,“龙媒志在横八极,天闲玉鞍羁不得”中的“龙媒”是古代传说中能够通灵感应的物件,这里用来比喻周公瑾的才能得以施展,而“天闲玉鞍羁不得”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友人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但暂时还未能如愿。
接着,“又挥白羽岸纶巾,却去武昌寻赤壁”一句中,“白羽”指的是船只的帆,而“纶巾”则是古代官员戴在头上的帽子,这里象征着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即希望他能够再次取得像周瑜当年在赤壁之战那样的辉煌成就。
最后,“一览亭前山月明,志功堂下大江横”和“前称公瑾后元吉,君家世有千人英”两句则回到了对友人的赞美。诗中描述了周公瑾的居所志功堂前,一片宁静之景,同时强调了周家的英才辈出。
整首诗通过多个层面展示了作者对于友人周元吉家族的高度评价,以及自己对于才能施展和壮志凌云的渴望。
饶枝缀、黄金娇蕊。绰有微香,嚼来无味。
记取春阑,海棠花下烛频灺。
岸容何似,偏未解、垂怜意。
不是素心人,怎怪得、朦胧如睡。古驿。
待持将赠远,此去故人千里。
江南消息,早又报、时逢腊尾。
料应是、笑我冬烘,叹只有、篱边堪倚。
莫去逐芳菲,还共幽人垂泪。
微雨初收,浓烟未散,憔悴几枝低亚。
携伴灯前,倩影珊珊淡写。
待分香、薜荔墙头,支瘦骨、蔷薇花架。宜野。
把铅华洗尽,亭亭疏雅。燕子商量闲话。
道万绿成阴,小红刚嫁。拦住残春,有幅蛛丝如画。
可伤心、梦冷荼蘼,曾记否、月明亭榭。馀暇。
看深情如诉,靓妆如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