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遗文四百年,消沈已似海东田。
编摩滥把丹青笔,心赏谁分燥湿弦。
缃夹远封应有日,藜灯深夜敢诬天。
横云片玉书堆近,多少英雄地下眠。
故国遗文四百年,消沈已似海东田。
编摩滥把丹青笔,心赏谁分燥湿弦。
缃夹远封应有日,藜灯深夜敢诬天。
横云片玉书堆近,多少英雄地下眠。
这首明代诗人顾清的《畏庵和章趣成郡志末有三泖九峰遗似屣之句再叠反骚(其二)》描绘了一幅历史沧桑与文化沉淀的画卷。首句“故国遗文四百年”,表达了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追忆,历经四百年的风雨,这些文献如故土般珍贵。"消沈已似海东田",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文献的沉寂与荒芜,如同海东田野一般无人问津。
接下来,“编摩滥把丹青笔”暗指后人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虽然勤奋,但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其深意。“心赏谁分燥湿弦”进一步强调了欣赏者的缺失,即使有心去欣赏,也无法体会其中的情感起伏。"缃夹远封应有日",暗示这些文献被尘封已久,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和解读。
“藜灯深夜敢诬天”描绘出深夜研读的场景,尽管条件艰苦,但作者仍怀敬畏之心,不敢轻视这些历史遗产。“横云片玉书堆近”以瑰丽的意象形容文献的堆积,宛如一片玉质的书山,象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两句“多少英雄地下眠”,寓意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付出的先贤们,他们的智慧与事迹如今沉睡在这些文献之中,等待后人去发掘和敬仰。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深敬意和感慨。
君不见绥和天子在御世五春,画堂甲观寂寂空无人。
岂无壮发类元帝,奈燕飞来啄皇孙。
三星屡暗紫宫里,群臣默默谁扣阍。
忽闻县道上急变,乃是南昌梅子真。
书言愿蚤建三统,以孔子后上继殷。
存人自立乃周武,壅人自塞为亡秦。
陛下若欲保继嗣,成汤不祀宜留神。
子真先曾拄王凤,言不见省徒报闻。
小臣读史每流涕,福于异代犹谆谆。
而况交柯紫荆树,东枝憔悴西枝荣。
有能建此第一义,本支百世何足云。
我今那复效梅叟,聊欲全生吴市门。
日景何须土圭测,腊尽熙熙好春色。
明眉翠柳弄精神,调舌珍禽破岑寂。
叠嶂融融迟日丽,双溪涣涣层冰释。
行看骑簇昭亭晓,还闻猿啸高斋夕。
宛陵山泽纷纡馀,尔来憔悴缘急符。
安得春风百万斛,为散和气还郊墟。
北帝回车已浸远,东皇布令应潜孚。
原畴苏醒天雨玉,草木滋润渊生珠。
我诗背城犹借一,吏气暂扫因元日。
预忧簿领还压头,不得时陪竹林七。
苕溪苇间舟延缘,白鱼朱橘不论钱。
幽栖已入五更梦,早春顾渚何时煎。
老师谨勿先抽单,苦嫌道院飕飕寒。
吟编未载两觳觫,莫惜娉婷珠一斛。
延首浙河外,浮氛翳青天。
下有豺与贙,纷其集中田。
况复直岁祲,蒿莱莽连阡。
民流入他郡,百里无人烟。
咨予忝观风,七州命所悬。
驻车问疾苦,入耳潸潸然。
期令万苍黔,生意春无边。
一网猎群饕,其敢诿力绵。
天王自圣明,凝旒蔽其前。
曰此何罪辜,而诬饮贪泉。
奉使既不称,还印归民编。
南窗可笑傲,双溪恣流连。
不贪金门步,不慕东壁躔。
但愿紫皇寤,赤子逃烹煎。
贤聚国脉壮,吏良民瘼痊。
臣虽就九死,没齿无怨言。
方子远投赠,厉我弥贞坚。
枯木已无心,安能被朱弦。
江水倘可楫,吾其剑西川。
我昔天台游,偶得陈公像。
以公谪是邦,祠堂悬真相。
寻执宪于衡,复得刘元城。
以公子孙寓,家传遗写真。
揭之书室内,朝夕得晤对。
焉能为之役,妄意他年配。
刘公色贞坚,疾惇固宜然。
陈公甚和易,排京乃敢言。
惇京为腐草,二公长不老。
汝其择于斯,庶以传不朽。